满意的点了点头,朱由校挥手唤起眼前跪倒一片的臣子和工匠们,并在徐光启的介绍下,与几名"表现出众"的工匠寒暄了几句,惹得那几名工匠激动到无以复加,乃至于有些手舞足蹈。
大明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凡被编入"匠籍"之后需要父死子继,世代传承,不得脱籍分户,唯有科举或天子恩典等少数方式脱籍。
但寻常匠户又如何能供得起后辈科举读书,故此这"匠籍"就好似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捆住隶属于工部管辖的数万名工匠及其后代子孙。
在时间的长河中,因为强制服役导致江户们消极怠工,逃亡频发,故此朝廷在成化年间放宽了政策,允许工匠"纳银代役",并在嘉靖年间全面推行"班匠银",勉强让暗无天日的工匠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工匠而言,那让他们摆脱匠籍身份的银子,仍是一笔可望而不可即的数目。
也正是因为"匠籍"的存在,此前军器局和王恭厂所生产出来的火器质量方才参差不齐,时常出现炸膛等情况,甚至都不如边军内部自己生产的"仿制品"质量高。
而朱由校在正式选址重建了军器局之后,便吸取了原有的教训,在徐光启和毕懋康的建议下,大幅度的提高了工匠的待遇,使得原本只是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的工匠们热情高涨。
而朱由校这番看似有些多余的措施,却是让军器局的工匠们一扫之前的浑浑噩噩,首接调动了其积极性。
"朕听说,卿家近些时日鼓捣出了一个新玩意?"
挥手屏退了因为过于激动,导致全身上下都在剧烈颤抖的工匠,朱由校重新将目光投向身旁的毕懋康等人,原本平静的眼神中也涌现了一抹激动和期待。
若是他没有猜错的话,毕懋康等人鼓捣出来的新玩意,将会在火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请陛下移驾官厅!"
彼此对视了一眼过后,毕懋康便是躬身应是,黝黑的脸颊上也露出了一抹激动,显然对自己鼓捣出来的"新玩意"十分自信。
"头前带路!"
迫不及待的点了点头之后,朱由校便沿着平坦的官道疾步而行,己然顾不上理会耳畔旁层出不穷的山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