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为关东六国的抢手货,尽管秦国律法严禁将新式农具售予敌国。+鸿*特¢暁_税′惘¨ /已.发,布′罪,薪~璋¨截^
最让陈渊欣慰的,是技术交流机制的建立。每月十五的“百工集会”上,冶铁工匠会分享如何用煤炭替代木炭提高炉温,墨家弟子演示改良后的滑轮组在建筑中的应用,商人则带来列国的市场需求数据。有一次,来自陇西的牧羊人提出希望有更耐用的羊毛剪,三个月后,耕战工坊就推出了带弹簧装置的铁剪,效率提升十倍之余,还被改良成铠甲鳞片的裁剪工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暗流:旧秩序的抵抗
然而,变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入夏时分,陈渊接到密报:南郑的老工坊主们联名上书,请求保留“祖传技艺”。他带着两名联盟执事赶到南郑时,正看到一群工匠围在工坊门口,为首的老者举着刻有“周官工法”的青铜牌,大声宣称联盟的标准是“以夷变夏”。
“老大人可知,去年南郑出产的戈,在宜阳之战中折断了多少?”陈渊示意执事展开伤亡统计竹简,“三百一十七件兵器因质量问题导致士兵战死,其中两百零九件来自贵地工坊。”他转向围观的工匠,“你们的儿孙若拿着这样的兵器上战场,你们能安心吗?”
老者梗着脖子道:“我等祖上七代都是周王室工正,如今却要听命于一个不知来历的联盟……”
话音未落,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我儿子上个月用了联盟的淬火法,锻造的剑连砍三块甲片都没卷刃!”陈渊认出那是南郑有名的剑匠墨离,半个月前刚加入联盟。周围的工匠开始窃窃私语,有人摸出怀里的联盟令牌,那是墨离偷偷分给他们的试用版。
最终,南郑工坊还是纳入了联盟体系。但陈渊清楚,这只是旧势力的暂时妥协。更让他警惕的是,最近收到的《百工技艺规程》竹简,常有被篡改的痕迹——有人在冶炼配方中偷偷增加了铅的比例,看似降低了成本,却会导致兵器脆裂。他让系统扫描竹简上的指纹,发现其中一份竟来自咸阳宫的某位宗室成员。
“他们怕的不是标准,是怕失去对工坊的掌控。”深夜,陈渊在写给嬴政的密折中如此写道,“传统工官制度下,工坊主靠独门技艺垄断资源,而联盟推行的标准化,正在瓦解这种垄断。”他顿了顿,提起狼毫加了一句,“臣请陛下赐联盟‘代王行工’之权,凡抗拒标准者,以误军机论处。”
五、齿轮咬合:协同的力量
秋末的咸阳城外,一场特殊的“阅兵式”正在进行。
嬴政身着黑色龙袍,站在三丈高的检阅台上。台下阵列的,不是甲士铁骑,而是各式各样的工业机械:左侧是十二台蒸汽驱动的纺织机,正在将蜀地运来的蚕丝纺成细纱;中间是五辆满载铁矿石的蒸汽货车,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隆隆声响;右侧则是墨家与耕战工坊联合研制的“机关连弩车”,二十架弩机通过齿轮联动,可在片刻间齐射四百支弩箭。
“这是雍城的铁矿、蜀郡的木材、陇西的皮革,”陈渊向嬴政介绍,“通过联盟的物流网络,七日便可齐聚咸阳。过去打造一辆战车需要三个月,如今有了标准化部件和流水线,十日即可完成组装。”
嬴政的目光落在远处的烟囱上,那里正冒出淡淡的青烟——那是联盟新建的焦炭冶炼厂。“寡人的军队,从前靠的是耕战之法,”他忽然握住陈渊的手腕,“如今靠的,是这些会冒烟的铁家伙。陈卿可知道,六国使者昨日见了这些机械,眼睛都直了?”
陈渊低头道:“更重要的是协同之法。”他指向正在组装弩车的工匠队伍,其中有墨家的机关师、咸阳的锻工、栎阳的车匠,“联盟让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的人,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单是这架弩车,就涉及七十二道工序,需要十五个工坊配合——这种力量,远非单个工坊主所能掌控。”
话音刚落,天空突然飘来细雨。陈渊挥手示意工匠们将机械推入防雨棚,却见嬴政依然站在台上,任由雨水打湿衣袍。“昔年商鞅变法,靠的是徙木立信;如今陈卿变法,靠的是这些铁铸的规矩。”秦王的声音混着雨声,却格外清晰,“无论宗室贵胄还是百工黔首,在联盟的规矩面前,都得守同一个章程。这,才是强国之本。”
六、齿轮之外:文明的胎动
冬至那日,陈渊收到了来自蜀郡的加急文书。随信附上的,是一张用联盟标准纸绘制的都江堰水利图——在传统的鱼嘴分水堤旁,画着一个巨大的涡轮装置,旁边标注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