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与主炮进行联合射击,指挥系统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火控计算机屏幕上的目标参数疯狂跳动。
第一枚火箭弹拖着歪斜的尾焰坠入海中,在距离靶标500米处炸起冲天水柱。
观测船上,海军作战处长脸色煞白,攥着望远镜的手青筋暴起:
"这样的精度,还不如用土炮!"参谋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像无数根细针扎在贵华润的心上。
深夜的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墙上的挂钟指向凌晨三点,十七张疲惫的面孔被台灯照得忽明忽暗。
海军作战处长用红笔在海图上圈出问题区域,笔尖几乎戳破纸张:
"航速提不上,武器打不准,这样的军舰上战场就是移动棺材!"贵华润盯着桌面上堆成小山的海试数据报表,突然站起,椅子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从基础数据重新测算,一个参数一个参数排查!今晚谁都不许合眼!"
动力系统的改造是场不见硝烟的战争。贵华润带着工程师钻进闷热的轮机舱,60℃的高温混着机油味让人喘不过气,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
他们像考古学家般拆解每一个部件,发现涡轮叶片存在0.03毫米的加工误差。
"立即联系哈工大!"
他抓起电话,听筒都被手心的汗水浸湿,"用他们那台德国磨床,连夜重造叶片!"为解决共振问题,团队在蒸汽管道与舰体连接处加装可活动的金属关节。
焊工老黄在狭窄得几乎无法转身的空间里仰着脖子作业,焊花溅在脸上烫出密密麻麻的水泡,他却咬牙坚持:"只要能让军舰跑起来,这点伤算个啥!"
武器协同的难题更如荆棘丛生。贵华润想起陆军研发坦克火控系统时的跳频技术,提出"电磁隔离舱"方案:
在武器系统间设置特制的金属屏蔽层,同时开发双频段通讯协议。
为验证效果,团队在吴淞口搭建了模拟电磁环境,连续72小时不间断测试。
技术员们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布满老茧的手在仪器上反复调试。
当技术员小吴顶着黑眼圈冲进指挥室,手中的测试报告被汗水浸湿:
"成功了!在强干扰下命中率提升到92%!"整个房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有人激动得把安全帽抛向空中。
最惊险的挑战来自舰体稳定性测试。在一次极限海况模拟中,船身倾斜角度达到28度,超过设计标准的25度。
贵华润不顾众人阻拦,亲自登上摇摆试验台。咸涩的海水拍在脸上,灌进嘴里又苦又涩,他却死死盯着仪表盘上的数据,突然大喊:"压载水舱!重新布局!"
当晚,设计团队熬红了眼睛,在计算纸上密密麻麻写满公式,用算盘反复推演,经过上百次的计算和模型推演,终于找到最佳方案。
"镇海号"迎来决定性的二次海试。贵华润站在舰桥上,感受着脚下传来的平稳震动,心中却仍紧绷着一根弦。
当航速表指针稳稳指向25节,舰体在6级海况下依然平稳如履平地;
当舰载火箭炮与主炮组成的火力网精准覆盖五公里外的靶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海军司令萧劲光握着贵华润的手,声音哽咽:"当年我们用木帆船解放海南,今天终于有了自己的钢铁长城!"
夕阳西下,"镇海号"披着金色的余晖缓缓归港。
贵华润抚摸着舰桥的金属扶手,上面还留着工人打磨时的指纹。他低头看着自己磨破的工装裤膝盖,那里还沾着去年调试坦克发动机时的油渍。
海风卷起他的衣角,露出内里补了又补的衬衫,而远处的船坞里,新一批军舰的龙骨正在塔吊下缓缓升起,吊臂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属于中国海军的深蓝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