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132章 钢铁舰队的进阶之路

第132章 钢铁舰队的进阶之路

飞机在高速度下出现剧烈颤振,试飞员跳伞时撞断两根肋骨。

每一个数据、每一行文字,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发动机车间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人几乎无法正常交流,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战场。

贵华润戴着降噪耳罩,紧盯着涡轮叶片的运转,眼神中充满了警惕。突然,他发现第3级压气机叶片出现发丝般的裂纹,立即果断地挥动手臂示意停机。

团队迅速用电子显微镜逐片检查,发现是冷却气孔的气膜冷却效率不足。

"找景德镇的老师傅!"贵华润当机立断,紧急调来了陶瓷工艺专家。他们借鉴青花瓷"釉下彩"的烧制工艺,精确控制定向凝固过程中的温度梯度。

经过72小时不间断试验,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当新型叶片在热冲击测试中承受住1000℃的瞬间温差,参与研发的工程师们相拥而泣,泪水里饱含着喜悦和激动。

航电系统的整合更像是在钢丝上跳舞,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进口的苏联SPS-5雷达计算机与国产火控系统如同水火不容,数据传输延迟高达0.8秒,足以让导弹错过目标。

贵华润提出"双系统冗余"方案,却遭到苏联顾问的嘲讽:"你们连锗晶体管都生产不稳定,谈何系统整合?"面对质疑,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转而采用分离式模块设计。

在中关村的简易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用镊子手工焊接了2300个晶体管,组成了中国第一套自主航电总线。每一个焊点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每一次调试都充满了期待。

当第一枚霹雳-2导弹在这套系统引导下精准命中15公里外的靶机,参与研发的女工程师王淑芬在操作台前泪流满面,她面前的示波器上,代表成功的绿色波形仍在欢快跳动,这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胜利的欢呼。

大连造船厂的巨型龙门吊缓缓升起第一块3000吨级舰体的龙骨,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贵华润站在零下20℃的寒风中,看着通红的钢坯被精准吊装到位,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慨。

北风卷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缝着补丁的深蓝色毛衣——那是妻子去年托人从上海捎来的,细密的针脚里藏着牵挂,也寄托着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此刻,这件毛衣与远处飞溅的焊花、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共同编织成了中国军工最动人的图景。

而在黄浦江、渤海湾、珠江口三处船台,同时亮起的焊花如同璀璨星河,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中国海军的未来。

这些闪烁的焊花,正将深蓝梦想一点点锻造成钢铁铸就的现实,见证着中国军工事业的伟大崛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