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制导系统在模拟试验中成功锁定目标,技术员大刘的眼睛布满血丝,声音却充满喜悦:"这电路板上的焊点,比俺娶媳妇时绣的鸳鸯还密!"
战斗部的设计充满惊险。在聚能装药试验中,某次爆炸产生的金属射流偏离方向,将靶板轰出一个诡异的斜洞,巨大的冲击力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贵华润带着团队用高速摄像机逐帧分析,发现是药型罩的锥角误差0.5度。为修正这个微小的误差,他们手工打磨了128个药型罩,在零下20℃到50℃的环境中反复测试。
试验场的冷库和高温房里,科研人员们在冰火两重天中穿梭,终于让金属射流的破甲深度达到400毫米,足以穿透任何坚固的装甲。
第一枚"霹雳-1"空空导弹挂载在歼-6战机上。随着一声令下,战机呼啸着冲向蓝天。当导弹在8000米高空精准命中靶机,蘑菇云在戈壁上空腾起的瞬间,贵华润的望远镜镜片被泪水模糊——这个从无到有的突破,背后是3000多个日夜的坚守,是无数科研人员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成果。
同一时期,防空司令部的地下掩体内,一场激烈的地空导弹技术研讨会正在进行。圆形会议桌周围,围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闪烁着红色光点,模拟着敌机可能的入侵路线。贵华润用激光笔指着地图上的关键区域:
"美军U-2侦察机的升限达到21000米,现有防空火力根本无法触及。我们需要研发一款射高至少25000米,射程覆盖30公里的新型地空导弹。"
"谈何容易!"老专家陈工推了推厚重的眼镜,"仅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比冲问题,就需要突破现有的高能推进剂技术。
目前我们的聚硫橡胶推进剂能量密度太低,根本撑不到预定高度。"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投影仪的风扇在嗡嗡作响。
年轻的材料学博士小林突然举手:"或许可以尝试复合推进剂?将高氯酸铵氧化剂与端羟基聚丁二烯粘合剂结合,理论上能将比冲提升至240秒以上。
"她快速调出电脑上的分子结构模型,"但难点在于解决氧化剂颗粒的均匀分散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燃烧不稳定。"
"制导系统才是重中之重。"雷达专家老张敲了敲桌子,调出一组数据,"现有无线电指令制导在强电磁干扰下误差超过100米,必须引入惯性导航与末段主动雷达寻的相结合的复合制导。可我们连小型化的惯性陀螺仪都造不出来......"
贵华润翻开厚厚的资料夹,里面夹着几张皱巴巴的草图:"我在海军相控阵雷达的基础上做了改良设计。"他将图纸投影在幕布上,密密麻麻的天线阵列如同蜂巢,"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既能实现多目标跟踪,又能通过跳频抗干扰。
但需要攻克T/R组件的微型化难题——每个组件的体积要压缩到火柴盒大小,同时保证发射功率不低于50瓦。"
讨论持续到深夜,烟灰缸堆满烟头,咖啡杯里的液体早己凉透。当有人提出用蜂窝结构减轻弹体重量时,贵华润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疾书:
"对!就像蜜蜂建造蜂巢,用六边形网格既保证强度又降低重量!"他的袖口蹭到了黑板边缘的粉尘,在灯光下扬起细小的雾霭。
散会后,贵华润站在通风口旁吸烟,看着烟头的火星在黑暗中明明灭灭。远处传来零星的犬吠,混着基地发电机的轰鸣声。
口袋里的笔记本又多了半页潦草的记录,那上面罗列着数十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每个字都像沉甸甸的砝码,压在他的心头。
但他知道,这张用公式和设想勾勒的蓝图,终将化作守护蓝天的钢铁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