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钟 80 米的速度成型,成材率从 68% 跃升至 92%。面对资金缺口,国家特批 5000 万专项贷款,并组织技术骨干赴德国蒂森克虏伯钢厂,在零下 20℃的冷轧车间里,偷偷用微型相机拍下设备细节。
沈阳机床厂的车间变成逆向工程的战场。工人们将进口机床拆解成 2367 个零件,用千分表测量每处公差。当国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铣刀精准削出镜面般的曲面,操作手老周颤抖着抚摸机床:
"以前加工战机零件,报废率 40%,现在..." 他的声音哽咽,"我们的歼击机终于能有自己的脊梁!" 国家随即启动 "精密机床突围计划",在哈尔滨、济南等地建立十个研发中心,从瑞士高薪聘请退休专家,在长城脚下的秘密基地,手把手传授精密装配工艺。
洛阳轴承厂的热处理车间闷热难耐,科研人员穿着湿透的防护服,在 1200℃的淬火炉前记录数据。当新型高速列车轴承在实验台上突破 500 万公里寿命时,项目负责人将轴承紧紧抱在怀里:"有了这个,我们的高铁就能跑出 400 公里的中国速度!"
为完善产业链,国家在洛阳规划 20 平方公里的轴承产业园,配套建设特钢冶炼、精密锻造等 18 个配套项目,用税收减免政策吸引德国舍弗勒等外企入驻,形成 "材料 — 加工 — 检测" 的完整闭环。
大庆油田的井架在暴风雪中矗立,青年技术员小李握着地质雷达,在冰面上画出第 38 个勘探点。当 "聚合物驱油" 技术注入第一吨化学药剂,出油口喷出的原油带着金色的光芒,日产量飙升至原来的 3.2 倍。
老石油工人老张跪在井架旁,捧起温热的原油老泪纵横:"油田又活过来了!" 与此同时,新疆克拉玛依的沙漠深处,可燃冰勘探队在零下 30℃的环境中作业,新型钻井平台的钻头深入海底 1200 米,寻找未来能源的钥匙。
国务院的作战室里,工业地图被红色标记覆盖。贵华润用激光笔划过东北工业区:"这里要建成亚洲最大的装备制造基地!"《196X-197X 工业振兴纲要》正式发布,配套出台 27 项实施细则。
在航天城,科研人员将长征火箭发动机拆解重组,目标是将运载能力从 8 吨提升至 25 吨;在张江高科,半导体团队用镊子夹起比头发丝还细的光刻掩膜版,向 1 微米制程发起冲锋;在深圳湾,填海造陆工程如火如荼,未来的 "中国电子第一城" 正在海浪中崛起。
教育战线同步掀起变革。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首届工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正在组装单片机。从苏联归国的教授敲着黑板:
"你们编写的每一行代码,都将驱动中国工业的齿轮!" 国家实施 "万人留学计划",每年选派千名学生赴日德美学习,同时在 985 高校新增 327 个工业专业。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 "订单培养" 协议,在富士康郑州工厂,学生们戴着工牌,在流水线上学习精密组装,毕业后首接成为技术骨干。
贵州深山的 "三线" 工厂里,女焊工刘桂芳的护目镜布满焊渣。她手持焊枪,在导弹壳体上织出细密的鱼鳞纹,误差控制在 0.01 毫米。
当第一枚国产导弹划破长空,她抚摸着自己焊接的部位轻声说:"这比绣湘绣还难,却比任何刺绣都壮美。" 在武汉钢铁厂,劳模张建国的手掌布满老茧,却能通过触摸钢板温度,判断轧制参数是否精准。他创立的操作法被编成教材,在全国钢铁企业推广,每年为国家节省上万吨钢材。
西北戈壁的核燃料工厂建设现场,工程师王志强在风沙中调试设备。女儿出生时,他只能通过加密电话给孩子取名 "核生"。
五年后,当 "东方红"
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他指着星空对女儿说:"爸爸造的燃料,能让卫星围着地球唱一万年的歌。" 这些隐姓埋名的建设者,用青春在荒漠中书写着共和国的工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