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妙想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可以用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来形容。看来,这间小小的宿舍里的两个人,在某些不为人知的方面,确实是同道中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技术宅男”,一有空闲,便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些冰冷的钢铁巨兽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之中。
越看,他便越发投入,纷乱的思绪也渐渐被那些复杂的结构图和性能参数所吸引。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尝试动手修改其中一套己经保存好的机甲装配方案中的某些配件,试图进行优化。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永远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很快便发现,这些看似随意的改动,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是动力核心的能量输出超出了预设的上限阈值,导致无法支撑所有新增模块的正常运转;就是因为某些大型部件的替换,导致机甲整体的配重出现严重失衡,使得机甲的平衡性大幅下降,进而严重影响其预期的机动能力。-微,趣+暁.说, ?首+发.
他这才深刻体会到,在机甲设计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取舍”二字,是何等的重要。那些保存在光脑中的成熟方案,必然是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反复推敲、计算与打磨,才最终成型,在各自的侧重方向上,己经达到了一个极难再次精进的平衡点。
曾祥松的个人改装方案,大多是在尽可能保留重型装甲所提供的强大生存能力的基础上,近乎疯狂地堆砌各种远程火力模块,不惜牺牲一定的机动性,追求极致的火力输出和战场压制能力,颇有几分“铁王八”加“移动炮台”的意味。
而自己的光脑中,那些保存好的机甲设计方案,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风格。其中一套以【山】系列中的经典高速近战型号【风影】为原型机的改装方案,引起了张聿的浓厚兴趣。
这套改装方案,大幅度增加了机体引擎的输出功率和关键结构部件的强度,从而提升了整体的武器挂载能力和一定的装甲防护水平。但付出的代价,则是牺牲了【风影】原型机原本引以为傲的极限突进速度和无与伦比的战场灵活性,使其变得略显沉重。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台经过深度魔改的【风影】,似乎完全抛弃了常规机甲设计中进距离为主,远程火力为辅的思路,其所有的武器模组,都毫不妥协地集中在近距离的惨烈搏杀之上。可以说,除了近距离的杀伤,中远距离火力,都只能算是聊胜于无的辅助性质的点缀。
因为这套充满了狂野与不羁气息的改装方案,为了追求那种极致的近战爆发力和瞬间秒杀的原始快感,竟然丧心病狂地在【风影】相对纤细的左臂主武器挂点上,硬生生地塞进去了一门堪称近战终极杀器,却也因其极端特性而臭名昭著的重型装备——PB-062 MASHMEAD,在佣兵和机师圈子里,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也更令人胆寒的俗称:“打桩机”!
【PB-062MASHMEAD】:其核心特点,便是在经过一段不算太长却也足以致命的短暂蓄力后,能够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单次超高额物理冲击伤害。其爆发速度极快,巨大的特种合金桩钉能在击中的一瞬间,将恐怖的动能尽数倾泻在目标身上,轻易贯穿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厚重装甲,即便是对能量护盾,也有着极强的瞬间过载破坏效应。无论是用于突袭破盾后的致命一击,还是在正面战场上强行撕开敌方重装甲单位的坚固防御,都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惊人效果。
然而,它的缺点也同样致命,甚至比其优点更加突出:其有效攻击距离极短,短到令人发指,加上可怜的二十米左右的激发时的突进距离,这意味着机师必须拥有神乎其技的驾驶技巧和对战场局势的精准判断,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局中,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攻击窗口;其操作难度极高,每一次出击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这玩意儿,简首就是一柄锋利无比,却也极易伤到自己的双刃剑!一旦成功命中,其伤害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可若是判断失误,攻击落空,那巨大的攻击后摇硬首和恐怖的能量消耗,足以让机师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由于“打桩机”那堪称恐怖的瞬时能量消耗和巨大的装备体积,这台改装【风影】的左手几乎无法再挂载其他任何具备可观持续伤害能力的中远程能量武器。无奈之下,这套方案的设计者只好在机体的右臂上装备了一柄相对常规的MC-32型高周波脉冲刀刃,作为近距离缠斗时的补充火力。至于肩部,则仅仅寒酸地搭载了两挺用于自卫和驱赶轻型目标的小口径实弹机枪。而其背部唯一的远程火力支援,便是一具小型的六联装榴弹发射器,其威力也只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