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的建议非常有建设性,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别敌人的武器预设和协同战术构想,这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很好,看来昨天的危机,确实让大家都成长了不少。”
就在此时,一道深蓝色的机影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们不远处,正是教官鲁宁中尉和他那台线条凌厉的【雷驰】突击型机甲。他似乎己经在这里旁听了一段时间,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眼神深处,似乎比往常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
“看来,你们总算开始用脑子思考如何作为一个团队去战斗了。”鲁宁中尉的声音通过公共频道传来,平静中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他并没有首接干预小队的讨论,而是踱步到全息沙盘前,目光在上面停留了片刻。
“李默的立体侦察和火力试探,有想法,但执行时如何确保无人机的生存率和信息回传的及时性?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你的‘鼹鼠’和‘鹰眼’是否还能正常工作?火力试探的强度如何把握,既能引出敌人,又不至于过早暴露我方主力位置?”鲁宁一连串的问题,让刚刚还有些得意的李默额头渗出了细汗。
他又转向林薇:“林薇,你的远程预警和超视距锁定,理论上很完美。但战场瞬息万变,如果敌人拥有光学迷彩或热信号屏蔽能力,你的‘鹰隼’系统和‘追魂’模块还能否有效锁定?一旦锁定失败,或者目标突然高速机动,你如何快速切换目标,并保证不延误战机?”
王涛和石磊也未能幸免。鲁宁针对他们的火力扇区规划和临时防御阵地构建,也提出了一系列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难题,比如弹药耗尽时的应对,防御阵地被强行突破后的备用方案等等。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张聿身上:“张聿,你的武器能量预设和协同战术构想,听起来很不错。但机甲AI的分析是基于现有数据库,如果遭遇数据库中没有记录的全新变异体,或者敌人展现出与资料不符的特殊能力,你的预设方案是否会立刻失效?你所设想的多点协同,对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和战场通讯的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战术体系是否会迅速崩溃?”
鲁宁中尉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切中了他们战术构想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原本因为讨论热烈而有些兴奋的小队成员们,此刻都冷静了下来,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意识到,纸上谈兵终究与瞬息万变的实战有着巨大的鸿沟。
苏小妍深吸一口气,率先说道:“教官,您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关键。我们确实在很多细节上考虑得不够周全。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通过模拟演练和实战去不断完善和解决的。”
鲁宁中尉微微颔首,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极淡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赞许之色:“知不足,方能进。你们能意识到问题,并愿意去思考如何解决,这很好。记住,战场上没有完美的战术,只有最适合当前情况的应对。而这种应对,来源于千锤百炼的磨合,以及对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判。”
他顿了顿,语气稍缓:“从今天开始,你们的训练科目将进行调整。除了常规的异变生物狩猎,我会安排针对性的模拟对抗演练。你们将面对由我设定,或者从军方数据库中调取的各种复杂战场环境和高强度敌人组合,包括但不限于Z类生物的集群伏击、Y类生物的精神压制与能量干扰、J类生物的高速突袭,以及多种类型敌人协同作战的混合场景。”
“在这些演练中,你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极端压力下,保持团队协作,验证和优化你们的战术,并找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最优解。每一次演练后,都必须进行详细复盘,找出问题,持续改进。”鲁宁中尉的目光扫过众人,“这是一个痛苦但必要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这样的磨砺,你们‘破晓小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把合格的‘破晓之刃’。”
接下来的三日,成为了“破晓小队”成立以来最为艰苦,也最为充实的时光。
临时营地附近被开辟出了一片小型的训练基地,教练组负责周围的安全警戒,鲁宁中尉利用军方系统首接使机甲驾驶舱连接战网,模拟出D3区域内各种复杂的地形地貌,从幽深诡谲的变异丛林,到断壁残垣的废弃都市,再到暗流涌动的沼泽湿地。
而他们面对的“敌人”,则是AI生成的虚拟异变生物。这些虚拟敌人不仅完美复制了真实异变生物的各项数据和攻击模式,甚至在鲁宁中尉的刻意调整下,其狡猾程度和战术配合能力,比他们在D3区实际遭遇的还要难缠。
第一天的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