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涉及前程的事情,她却无能为力。+咸^鱼/看`书¨枉? `已¢发`布¨最^欣*璋`洁?自从国公爷去世,这两个儿子愈发不成器。
可她又能怎么办呢?难道要她教儿子骑马射箭,还是读书写字?
她的长女元春入了宫,迎春、探春、惜春加上元春,个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那又如何?终究不过是些女孩子罢了。
至于男孩子,也只能督促他们读书,别的也管不了。大儿子整日游手好闲,沉迷于美色;二儿子看似清高,实则一事无成。
这偌大的家业,将来该怎么办?
与此同时,在皇宫的大明宫里,隆正帝满意地望着前来报捷的牛继宗,赞许道:“不错!此次你们立下大功,不仅化解了边关危机,还铲除了正白旗的旗主。”
“多年来,‘鞋子’部族扰边不断,来去如风。
如今一举消灭一旗,重创三旗,理应论功行赏。”
“哪个是阵斩正白旗旗主的贾琮?”
听闻皇帝询问,贾琮上前一步,拱手答道:“启禀陛下,末将贾琮便是。”
“咦,你年纪轻轻便如此英武,今年才十五吧?己这般挺拔。”
贾琮长相颇为俊朗,据说达官显贵的后代大都如此,即便男儿相貌平庸,他们的妻子却往往容貌出众。_j!i′n*g·w,u′x·s+w~.¨c_o,m*
经过几代人的基因传承,家族中鲜有丑陋之人。更难得的是,贾琮虽俊美却不失刚毅,颇有儒将风范。
此时的贾琮身高约一米七八,看起来确实不像十五岁的少年。
“回陛下,再过半年我便满十五了。”
隆正帝笑着点点头:“很好,十五岁正是青春年少,你能有此成就,令人欣慰!”
“你不仅提出设立伤兵营的设想,还创新性地发明了缝合伤口的方法,使伤员康复率达到三成以上。
更令人钦佩的是,你策划了奇袭敌军大营的行动,并亲自率领死囚营深入敌阵,成功斩杀正白旗旗主。”
“贾家荣国府一脉,果然是福泽深厚,上代荣国公在天之灵得知此事,定会倍感欣慰。”
"太上皇听说贾家出了你这样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很是欢喜,多饮了几杯。"
"称赞你年纪轻轻就展现出祖辈的风采,荣国一支后继有人。"
贾琮听罢立即跪地谢恩:"这一切都仰仗皇上的洪福齐天,让我能在战场上斩杀敌首。若非皇上的庇佑,我恐怕早己战死沙场。·午^4!看·书^ *已`发_布+罪~新_漳?劫!贾家世代蒙受皇恩,定会铭记皇上的厚德。贾家上下愿为陛下披荆斩棘、赴汤蹈火。"
隆正帝察觉到贾琮谢恩时只提及自己,而未提太上皇,心中微微触动。
他原本的打算,是否该再斟酌一番?
西王八公十二侯皆为开国功臣,然而太祖与高祖两代几乎耗尽国力……虽不能说穷兵黩武,但开国之初并无太多根基。
太祖皇帝是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高祖年少时随侍太祖左右,武艺同样不凡。
锦衣卫千户!
两位皇帝几乎掏空国库与百姓仓廪,才得以稳固大乾疆域。
如今太上皇在少年即位时仅剩一片残局,三十多年勤政为民,联合文武大臣与勋贵们稳定了局面。但晚年却沉溺享乐,多次巡游天下,耗费巨大;如今更热衷于修道炼丹。
在文武百官及勋贵眼中,特别是开国和元平两脉,太上皇至今仍备受尊崇。
隆正帝登基十年,每逢军国大事,总需前往龙首宫奏报。这对心高气傲的皇帝而言,无疑是一种屈辱。然而目前军权不在己手,隆正帝不敢轻易显露野心。
此时见到有人谢恩仅谢自身,未先谢太上皇,隆正帝突然觉得先前计划利用贾家、王家的策略,或许需要延后考虑。
隆正帝面露笑意,看着下方的牛继宗说道:“爱卿辛苦了,此次西北戍边之功,堪比当年镇国公。今朕欲重重封赏。”
牛继宗连忙跪拜谢恩:“陛下厚爱,臣愧不敢当。此番战绩,全赖太上皇与陛下庇佑。”
太监夏守忠随即高声宣读圣旨:“镇国公府牛继宗,戍边多年,劳苦功高,屡建奇功。特晋为一等伯,兼任云骑尉,统领五万大军于蓝田大营。”
牛继宗听后虽略有遗憾,但仍叩首谢恩。
接着,夏守忠继续宣读其他人的功绩。
当提到贾琮时,他只匆匆念过,便结束了宣读。
文武百官悄然观察着贾琮的反应,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