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医圣传 > 第255集:《AI坐堂问诊》

第255集:《AI坐堂问诊》

手’看到了肝郁的表象,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方向似乎没错。但它忽略了一个关键——脉象。左关脉属肝,沉主里,实本应主邪盛,但这里的‘沉实’,结合患者的怕冷、乏力、吃凉食加重的症状,不是肝郁化火的实,而是肝郁导致的脾胃虚寒之象!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时间久了,脾虚生寒。这时候,单纯疏肝解郁,用柴胡疏肝散,药性偏凉,反而会加重脾胃的虚寒。”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正确的辨证应该是‘肝郁脾虚,脾胃虚寒’,治当疏肝健脾,温中散寒。应该用理中汤加减,以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再稍佐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这样才能切中病机。”

陈曦的脸瞬间红了,她看着屏幕上“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的字样,又看看李建国笃定的神情和患者信服的表情,只觉得一阵羞愧。旁边的老中医们也纷纷点头,有人低声说:“还是李老师经验老到,这ai还是太嫩了,只看表面症状,摸不准脉里的‘玄机’。”

患者感激地对李建国说:“谢谢李老师,还是您厉害,我就说怎么吃了药没好呢。”

李建国摆摆手:“去吧,先抓三副理中汤试试,注意保暖,别吃生冷。”

看着患者离开的背影,诊所里的气氛有些尴尬。陈曦站在“岐黄助手”旁边,感觉脸上发烫。

李建国叹了口气,对陈曦说:“小陈啊,我知道你们搞研发不容易,这ai是个好东西,能帮我们整理数据,辅助学习。但中医这门学问,尤其是辨证论治,讲究‘四诊合参’,缺一不可,而且特别强调对‘证’的整体把握,对病机的深入理解。这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和匹配,里面有‘火候’,有‘悟性’,有经验的积累。′d-u¨s_h,u′8/8..\c?o′m_‘岐黄助手’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陈曦点点头,心里五味杂陈。质疑是早就预料到的,但这次实战中的“惨败”,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的复杂性,也看到了“岐黄助手”的短板——它缺乏老中医那种对脉象细微变化的感知,对病机整体把握的“直觉”。

“李老师,您说得对,”陈曦诚恳地说,“这次是我们考虑不周。我们会回去好好总结,一定让‘岐黄助手’进步。”

第二章:千年医案,数据铸基

回到研发中心,陈曦立刻召集了团队成员。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今天在仁心堂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陈曦开门见山,“‘岐黄助手’在李老师面前‘栽了跟头’。这不是坏事,它暴露了我们模型的核心缺陷——对脉象和舌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尤其是对脉象所反映的病机本质把握不准。”

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说:“陈博,我们的算法已经整合了很多脉象数据啊,为什么还会出错?”

“因为我们之前输入的脉象数据,更多是标准化的、典型的案例,”陈曦揉了揉眉心,“而临床上,脉象的变化是复杂的,同一脉象在不同病机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就像今天那个患者,左关脉沉实,在‘岐黄助手’的模型里,可能被简单归类为‘肝郁气滞’的实证,但实际上结合其他症状,它是‘虚寒’的表现。这说明我们的模型缺乏对脉象‘语境’——也就是整体病机的理解。”

另一位负责医案整理的中医学博士接口道:“陈博,李老师提到了‘脉舌象-方药’的关联。我觉得,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里入手。中医古籍和历代医案中,有大量关于脉、舌、症结合辨证,然后遣方用药的记载。这些医案里,不仅有结果,还有医家对病机的分析和思考过程。”

“你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医案中的‘辨证逻辑’,而不仅仅是症状和方剂的对应?”陈曦眼睛一亮。

“对!”中医学博士点头,“比如《伤寒论》,每一条条文都包含了症状、脉象、舌象(虽然古代记载舌象相对少,但也有)和方剂,还有病机分析。后世的医案医话,更是详细记录了医家如何通过四诊合参,一步步推导出‘证’,然后选择或创立方剂的过程。我们需要把这些‘思维过程’数据化,让‘岐黄助手’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能理解‘为什么’。”

这个思路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接下来的日子,研发团队进入了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们联合了多家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甚至动用了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开始大规模收集、整理、标注“脉舌象-方药”关联的医案数据。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首先是医案的筛选,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挑选出辨证清晰、记录完整的案例。然后是数据的提取,将古代医案中晦涩的描述转化为现代医学能理解的、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