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会不会是……操作上的问题?”
这个猜测,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紧张。操作问题,意味着培训可能存在漏洞,意味着临床试验的基础环节出现了偏差。“张教授,您的意思是,进针的深度或者角度有问题?”王博士追问。“这是最有可能的方向之一。”张健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生物电池针灸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针体材料与人体组织液发生微电化学反应,产生特定强度和频率的微电流,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这个反应的强度和稳定性,除了材料本身的因素,还与针体在组织内的接触面积、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进针的深度不够,可能影响电流的产生;进针角度偏差,可能刺激到不必要的神经或组织,引起不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立刻暂停所有试验操作!”这个决定,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涟漪。暂停试验,意味着前期的准备和努力要暂时搁置,意味着可能面临资金、时间上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外界的猜测。“张教授,这……”李医生有些犹豫。“必须暂停!”张健的语气斩钉截铁,“临床试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带着疑问继续下去,必须先把问题查清楚,解决掉。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我们的项目负责。”吴医师点了点头,神情严肃:“张教授说得对。苗医看病,最讲究‘望闻问切’,讲究因人而异,手法更是关键。现在人多了,手法上的细微差别,可能就会放大问题。”第二章:溯源与求索暂停试验的通知,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了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一时间,病区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患者们有的担忧,有的疑惑,医护人员则承受着压力。张健立刻组建了一个紧急调查组,分成几个小组:临床症状分析组(由李医生负责)、操作流程回溯组(由林薇和几位苗医负责)、针体与组织反应研究组(由王博士和张健自己负责)。§幻?想?姬÷ =首&发?林薇带着操作流程回溯组,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工作。她们调取了出现症状的患者的操作记录,包括操作医生、进针时间、进针部位、深度、角度等详细数据。同时,她们对参与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了逐一访谈,询问操作时的具体感受和细节。“我当时进针的时候,感觉阻力有点奇怪,好像比平时大一点。”一位年轻的针灸科医生回忆道,“但我觉得可能是患者个体差异,就按标准深度进针了。”“我进针的角度,应该是按照培训时说的,与皮肤呈90度垂直吧?不过那位患者的皮肤比较松弛,会不会进针后角度有变化?”另一位医生有些不确定。林薇一边记录,一边和身旁的吴医师交换眼神。吴医师拿起一根模拟用的针灸针,在人体模型上比划着:“苗医针灸,讲究‘手下有感应’。进针的时候,要感受针尖穿过皮肤、皮下组织的阻力变化,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停在什么位置最合适。这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深度数字,更是一种手感,一种经验。”他叹了口气:“现在的培训,为了标准化,强调了数字和角度,但可能忽略了这种‘手感’的传递。不同的人,皮肤厚度、肌肉松紧、脂肪分布都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穴位,进针的最佳深度和角度,也可能有细微的差别。”与此同时,张健和王博士的研究组也有了发现。他们提取了出现症状患者针刺部位的组织液样本,与未出现症状患者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针体在组织内的微电流数据。“张教授,您看这个数据。”王博士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图,“出现症状的患者,他们针体周围的微电流波动幅度,比正常组要大一些,虽然整体强度在安全范围内,但这种不稳定的波动,可能刺激了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了疼痛和红肿。”“原因呢?” “我们对比了进针深度和角度的记录数据,发现出现症状的患者,其进针深度虽然都在我们设定的‘安全范围’内,但有相当一部分,要么是接近该穴位安全深度的上限,要么是角度偏差超过了5度。”王博士调出另一组数据表格,“尤其是几个关节附近的穴位,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角度稍微偏差一点,就可能更靠近神经或血管。”张健盯着数据,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又很快皱得更紧:“果然是操作的问题。不是针本身的问题,也不是患者体质的特殊,而是我们在将苗医的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时,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我们设定了一个‘平均’的深度和角度,但人体是千差万别的,‘平均’并不等于‘适合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