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正坐在窗边,手里捧着一本书,脸上带着平静的神色。看到林岚,她抬起头,露出一个真诚的微笑:“林工程师,我要谢谢你。昨天晚上,我大概十点半躺下,没怎么胡思乱想,大概十几分钟就睡着了,一直到早上六点多才醒,中间就醒了一次,翻个身又睡着了。”
她的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喜悦:“你知道吗?这是我五年来,睡得最沉、最久的一个晚上!早上起来,脑袋特别清醒,不像以前总是昏昏沉沉的,像裹着一层棉花。而且,这几天我感觉心情也好多了,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烦躁、担心了。”林岚认真地记录着她的感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数据是冰冷的,但患者的亲身经历却是滚烫的。这些来自不同患者、不同病症的积极反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整个团队。吴阿公正在给一位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苗医的“药浴”辅助治疗。蒸腾的药浴水里,浸泡着多种苗山特有的草药,散发着浓郁而奇特的气味。“丫头,感觉怎么样?这药水要把你骨头缝里的‘寒气’都拔出来。”吴阿公一边说着,一边用毛巾沾着药水,轻轻擦拭着患者的膝盖。“吴爷爷,热乎乎的,舒服!”年轻的患者脸上露出惬意的表情,“刚才扎完针,再泡这个,感觉膝盖一下子就松快了,以前那种僵硬感少多了。”吴阿公点点头,眼神深邃:“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是讲究‘通’和‘养’。这针啊,就像给你身体里的‘电路’通了电,让气血能更好地走起来;这药呢,就是给你身体‘喂’养分,修补那些受损的地方。两者结合,才叫‘强强联手’。”第三章:质疑与坚守积极的数据和患者的良好反馈,像长了翅膀一样,渐渐飞出了这家山区医院。[±|2%′?8.+%看§e书?网§? μa更#):新(?¢最ˉ`快?一些关注此事的媒体开始进行报道,“苗医新疗法”、“生物电池针灸”等词汇,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然而,随之而来的,除了关注和期待,还有更加尖锐的质疑。“哗众取宠!”国内某着名医学院的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毫不留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所谓的‘生物电池针灸针’,本质上就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似是而非的‘微电流’概念。其作用机制根本没有清晰的科学阐释,临床试验的样本量、对照组设置是否完全合理,都值得怀疑。中医针灸的疗效需要严谨的科学验证,但绝不是这种简单粗暴的‘中西医结合’就能解决的。”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是不是安慰剂效应?”“数据是不是被美化了?”“苗医有科学依据吗?别是伪科学吧?”这些声音,像一盆盆冷水,泼在了刚刚因为初步成果而有些振奋的团队成员身上。林岚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评论,眉头紧锁,情绪有些低落:“陈工,您看这些……我们辛辛苦苦做的试验,怎么就有人这么不理解呢?”陈峰正在仔细查看一份关于微电流对软骨细胞修复影响的最新研究文献,闻言抬起头,目光平静:“林岚,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随着质疑,尤其是当它涉及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时,争议往往更大。我们不能被这些声音干扰,更不能因此而动摇。”他放下文献,走到白板前,指着那些清晰的数据曲线:“你看这些数据,它们不是凭空捏造的,是从一百多个患者身上,一针一针扎出来,一个数据一个数据记录下来的。患者的反馈,我们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任何口水战都有说服力。” 吴阿公也叹了口气:“城里的先生们,不懂我们苗寨的药,也不懂我们苗医的‘理’。他们讲‘科学’,我们讲‘经验’,讲‘天人合一’。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是错的。我阿公的阿公那辈,就用这些草药和针法给人治病了。现在小陈他们用新法子证明了,我们的法子有效,这就够了。让那些人说去吧,治好病,让病人舒服,才是真本事。”团队里的核心成员们聚在一起,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大家都坦诚地交流了自己面对质疑时的感受,但最终,所有人的意见都达成了一致:坚守初心,用更多、更严谨的数据来回应质疑,用实实在在的疗效来赢得信任。“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去和别人争辩,”陈峰总结道,“第一,继续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二,针对慢性关节疼痛和神经衰弱这两个已经显示出显着疗效的病症,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周期,做更深入的亚组分析。第三,开始筹备对其他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比如顽固性失眠,我们在苗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需要在正规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