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医圣传 > 第298集:《学术交流与推广》

第298集:《学术交流与推广》

掌声响起,李卫国深吸一口气,与龙梅交换了一个眼神,那眼神里有鼓励,有信任。他们一起走上讲台。

李卫国先接过话筒,他的英文带着一些口音,但清晰而坚定:“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在一个偏远中国苗寨里的探索与发现。”

他没有一开始就讲复杂的技术,而是先展示了一张苗寨的全景照片:连绵的青山,错落有致的吊脚楼,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地方,贵州黔东南的一个苗寨。那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民族医学传统,也有……对健康的渴望。”

接着,他讲述了项目的起源:一位饱受失眠折磨的老人,龙梅医师尝试用传统的“睡药”疗法,而他则突发奇想,能否将自己研究的微电流技术与针灸结合,制作出一种能持续释放温和电流的针灸针。“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乡亲们解决病痛。”

台下的专家们饶有兴致地听着,这样从实际需求出发的研究起源,总能引起共鸣。

然后,龙梅接过话筒,用带着独特韵律的中文(由现场翻译同步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介绍苗医的“睡药”疗法:“在我们苗医里,‘睡药’是一种通过草药香气、药浴等方式,调节人体‘气’的运行,达到安神助眠效果的疗法。它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但有时候,对于一些顽固性的失眠,效果会打折扣。”

她展示了几张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以及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下的睡眠时长变化图表。“当李工的‘生物电池针灸针’与‘睡药’结合后,我们发现,效果发生了显着的提升。患者们不再是辗转反侧到凌晨,而是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入睡,并且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

接下来,是李卫国的专业部分。他详细讲解了“生物电池针灸针”的设计原理:以镁合金为基材,利用镁在人体组织液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微电流的特性,将传统针灸的物理刺激与微量电刺激相结合。“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比例的调配。”他展示了不同成分比例下,针灸针产生的微电流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图表,“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特别是在苗寨的临床试验中,不断调整,最终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配比,能够产生稳定、温和且对人体有益的微电流。+d\u,a¢n`q.i-n-g\s·i_.~o?r!g·”

他强调,这种微电流的强度远低于安全阈值,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反而可能模拟了人体自身的生物电信号,起到了调节神经、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然后,是临床试验的部分。李卫国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统计学术语,而是用具体的案例和直观的数据说话:“我们首先在失眠患者中进行了试验,样本量为5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针灸。经过一个疗程(4周)的治疗,使用生物电池针灸针配合睡药疗法的患者,平均入睡时间从原来的超过120分钟缩短到45分钟左右,平均睡眠时间从不足4小时增加到6.5小时以上,睡眠质量评分提升了47%。”

他接着展示了慢性关节疼痛和神经衰弱的试验数据:“在慢性关节疼痛患者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幅度比传统治疗组高32%;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显着,工作生活质量评分提升明显。”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龙梅还现场演示了苗医传统的穴位定位方法,并解释了为什么选择这些穴位与生物电池针灸针配合。“苗医认为,人体有‘龙路’‘火路’等经络系统,这些穴位是‘气’汇聚和运行的关键节点。生物电池针灸针的微电流,就像是在这些节点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引导‘气’的正常运行。”

她的讲解带着一种源自传统的智慧和生动,让那些习惯了冰冷数据的科学家们,感受到了另一种医学体系的魅力。

第三章:质疑、讨论与共鸣

报告结束,会场内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多的是对这种创新结合和取得成果的认可。

然而,掌声过后,是尖锐的提问环节。

一位头发花白的德国医学教授率先举手:“李先生,龙医师,你们的研究很有趣,成果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必须指出,你们的试验设计似乎还不够严谨,样本量也相对较小。而且,关于‘生物电池针灸针’的作用机制,你们的解释更多是基于现象和经验,缺乏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层面的深入机制研究。我们如何能确信,这些效果不是安慰剂效应,或者仅仅是传统针灸的效果叠加?”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也代表了许多现代医学研究者的疑虑。李卫国早有准备,他平静地回答:“教授您说得对,我们的初期临床试验确实存在样本量和设计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