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带着工程师调整针灸针的电流参数,从原来的高频刺激改为温和的脉冲模式,更接近苗医“补法”的捻针手法;周明远则联系国际援助组织,争取到一批净水设备和营养补充剂。
第一个出现转机的是卡苏村的老妇人。她连续喝了五天用过江龙和卡鲁鲁果熬制的汤剂后,原本凹陷的脸颊渐渐有了血色。当阿雅再次为她贴上生物电池针灸贴时,仪器显示的经络传导值明显提升。
“她昨天还能帮着家里挑水了。”约瑟夫在一旁翻译着老妇人的话,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她说这是祖先在保佑。”
阿雅望着远处夕阳下的红土地,忽然明白林深说的“个性化调整”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改变。在柏林的实验室里,他们追求的是数据的精准;而在这里,医学需要先学会弯腰,倾听这片土地的声音。
临床试验进行到第三个月时,团队推出了针对非洲地区的2.0方案:针灸前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基础营养干预,用当地草药配伍的汤剂替代部分西药预处理,生物电池的频率根据疟疾感染程度动态调整。疗效报告上的红色折线开始缓慢回升,在第42天终于突破了预设的阈值。
那天晚上,驻地的发电机难得没有罢工。林深对着电脑整理数据,阿雅在一旁用苗绣针法修补一件被荆棘划破的白大褂。忽然,周明远举着手机冲进来,屏幕上是国内传来的消息——他们的“地域适应性诊疗模型”被纳入了国际传统医学创新指南。
“你看这个。”林深指着屏幕上的图谱,不同地区的治疗方案像树枝一样向外延伸,每个分叉上都标注着当地的植物、气候和疾病特征,“像不像一棵在全球扎根的树?”
阿雅凑近看,那些交错的线条让她想起苗寨里那棵千年银杏,根系在地下隐秘地连接着不同的土壤,却始终保持着向上生长的姿态。远处传来非洲鼓的声音,是村里的人们在庆祝雨季的第一场雨,节奏里带着生命破土而出的力量。
她忽然抓起笔,在报告的空白处画了一个小小的苗医符号——那是代表“生生不息”的图腾。在这片赤道穿过的土地上,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正在开出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