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 > 第8章 颖川书韵话春秋

第8章 颖川书韵话春秋

蔡琰肯定地点点头,脸上带着一丝对往事的追忆与淡淡的遗憾:“确实如此。家父发现的也仅是寥寥数片残简,字迹多有漫漶。据家父考证,其上确实记载了一些前所未闻的外科治法,如以桑皮线缝合皮肉,以特制药水清洗腐创等,论述亦着重于‘祛腐生新’、‘内外相济’。可惜……十不存一,难窥全豹。”说到最后,她眼中那抹黯然之色更浓了。

亭内的气氛因这失传的瑰宝与现实的遗憾而显得有些沉闷。徐庶善于察言观色,适时将话题引开,打破了微妙的沉寂:“说起内外之事,近日倒有消息从冀州传来,颇为震动。言道那张角,似乎病势沉重,卧床不起。黄巾贼众闻之,士气大挫,各部之间颇有混乱之象。”

蒋毅心头猛地一震!历史的车轮果然在按照既定的轨迹滚动。按他所知,张角这位太平道的“大贤良师”,确会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病逝,他一死,缺乏统一核心领导的黄巾军将迅速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最终被朝廷各个击破。

,!

他强压下内心的波澜,面上保持着一贯的平静,问道:“哦?此消息来源可靠否?张角乃黄巾贼酋,其生死关乎甚大。_狐?恋`闻/血, *已/发′布`最\辛~蟑!结~”

“应是不假。”徐庶神色认真,“是几位常往来于冀州与颍川贩卖布匹的可靠商旅所言。他们亲眼见到广宗一带黄巾贼营中弥漫着惶惶不安的气氛,且有零星逃散的士卒证实了张角病重的传闻。”

蒋毅沉吟片刻,决定再次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优势,在这群未来的智者心中进一步建立“见识卓绝”的形象。他环视众人,语气沉稳而笃定地分析道:“若张角果真病亡,此乃朝廷一举荡平黄巾的绝佳时机。朝廷方面,绝不会坐失良机。我料定,朝廷必会全力催促北中郎将卢植加紧进逼广宗,同时,必遣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自颍川、南阳等地挥师北上,三路大军合围已成惊弓之鸟的黄巾余部。如此雷霆之势,黄巾之乱,当在半年之内可定!”

戏志才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异,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蒋毅话语中那份不容置疑的肯定,追问道:“蒋兄何以如此笃定?黄巾虽失其首,然其势仍大,遍布数州,岂是旦夕可平?”

蒋毅迎着他的目光,条分缕析:“志才兄所虑甚是。然张角之于黄巾,非仅渠帅,实乃精神之柱石、信仰之图腾。他一死,太平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神话根基便已动摇,万千信徒群龙无首,信仰崩塌之下,其凝聚之力必如沙溃散。朝廷诸公,岂会不识此天赐良机?定会倾力一击!再者,”他顿了顿,看向徐庶,“秋收在即,朝廷府库空虚,急需钱粮。平定叛乱、恢复秩序、确保赋税征收,乃当务之急。速战速决,符合朝廷最大利益。”

一个略显阴柔、带着几分玩味的声音,如同鬼魅般幽幽地从亭外假山石后传来:“蒋兄高见,洞若观火。黄巾之乱,确如兄台所料,覆灭在即。然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贾诩(字文和)不知何时已悄然立在亭外,他身形瘦削,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袍,双手拢在袖中,脸上带着惯有的那种似笑非笑、深不可测的表情,缓步踱入亭内。

“文和兄何时到的?神出鬼没,吓人一跳。”徐庶笑道。

贾诩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目光却如实质般落在蒋毅脸上,继续他未尽之语:“然而,黄巾虽平,天下……恐难太平矣。”

蒋毅心中暗凛。贾诩!这位未来以“毒士”之名搅动天下风云的智者,其眼光之毒辣、洞察之深远,果然名不虚传,此刻便已看到了黄巾之后更加凶险的乱局。

“文和兄何出此言?”徐庶收起笑容,正色问道,“黄巾乃心腹大患,若能平定,岂非社稷之福?”

贾诩慢条斯理地在一旁的石凳上坐下,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众人心上:“黄巾之乱,看似大患,实则不过癣疥之疾,亦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大汉江山的虚弱本质。朝廷平乱,力有未逮,不得不倚重地方州牧郡守,倚仗各地豪强募兵出力。诸位试想,经此一役,地方州牧手握重兵,地方豪强借‘保境安民’、‘助剿有功’之名,堂而皇之地扩充私兵部曲,积蓄力量。此等势力,一旦养成,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朝廷中枢……还能如臂使指否?”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蒋毅,意味深长,“这天下大势,风云将起。接下来……就要看有没有人,能于风起青萍之末时,便已预见狂澜,早作绸缪了。”

蒋毅感到贾诩那平静无波的目光仿佛带着穿透力,似乎能隐隐窥探到自己内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