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 > 第17章 陈留偶遇曹孟德

第17章 陈留偶遇曹孟德

救文宗,智脱险境,更能于乱军之中护佑百余名流离百姓至此,临危不乱,调度有方!此等统御之才,世所罕见!操,敢问公子,可愿与操共襄义举,招募天下英雄,会盟诸侯,兴兵讨伐国贼董卓,解民于倒悬,复我汉室河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操的声音如同洪钟,激荡在初平元年陈留城外的原野上,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豪迈与力量。

蒋毅挺直腰背,迎着曹操灼灼的目光,斩钉截铁,声震四野:“诛除国贼,解民倒悬,正是蒋某平生夙愿!曹公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毅,愿效犬马之劳,追随曹公,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好!好!好!”曹操连道三声好,激动地一把抓住蒋毅的手臂,“得蒋公子,如虎添翼!操之大幸!讨董大业之大幸!”

两支队伍就此合流,声势顿壮。-小¨税¢C/M*S* /最?薪?璋,踕^庚_鑫!哙^曹操命亲兵妥善安置蔡邕、伤员及百姓,自己则与蒋毅并辔而行,缓步向陈留城方向走去。夕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一路之上,两人纵论天下,从董卓西凉军的战力构成、内部派系倾轧,到其刚愎残暴、贪婪短视的性格弱点;从关东各州牧郡守(袁绍、袁术、韩馥、刘岱等)可能的反应、各自的野心与矛盾,到粮草转运之艰难、民心向背之关键……蒋毅的分析,引经据典(多借蔡邕所述或颍川见闻)却又不拘泥于古,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他对后勤保障的重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粮之军,不战自溃”),对凝聚民心士气的强调(“诛董乃大义所在,然须使士卒知为何而战,百姓知为何而供”),以及对诸侯可能各怀异心、难以真正协同的深刻洞察(“名为讨贼,恐实为争利”),无不令曹操拍案叫绝,引为旷世知己!他看向蒋毅的眼神,已从最初的欣赏,变为一种近乎狂热的重视与倚赖。

当晚,大军在陈留城外扎下连营,篝火点点,如同星落平野。中军帐内灯火通明,曹操与心腹将领(夏侯惇、曹洪等)及新得的蒋毅、徐庶等人商议至深夜方散。

蒋毅拖着疲惫的身躯,先去看望了戏志才(在陈留守军医士协助下,病情暂稳,已能进些流食)和陈宫(依旧昏迷,但脉搏较前有力)。当他掀开自己营帐的门帘时,却见一个清丽的身影,沐浴着帐外清冷的月光,静静伫立其中。是蔡琰。

“蔡小姐?”蒋毅微感讶异。

蔡琰转过身,月光勾勒着她柔美的侧影,眼中带着一丝离别的怅惘:“蒋君,父亲……已与曹公深谈。曹公盛情,愿提供兖州东郡一处僻静别业,供父亲隐居避祸,续修《汉记》,整理典籍。父亲……已然应允。”她声音轻柔,如同晚风拂过琴弦,“妾身……自当随侍父亲左右,以尽孝道。”

蒋毅心中了然。兖州是曹操根基所在,东郡远离洛阳兵锋,确比江东更近更稳妥,且安全有保障,对蔡邕这等一心着书立说的大儒而言,是眼下最好的选择。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悄然漫上心头,他强自压下,温言道:“如此甚好。东郡安稳,蔡大人可摒除俗务,潜心治学,将胸中锦绣文章、汉家典章制度留存后世,此乃千秋之功!待他日扫清寰宇,天下稍定,蒋某必亲赴东郡,聆听大人教诲,拜读先生巨着!”话语诚挚,带着对文化传承的深深敬意。

蔡琰抬起螓首,清澈的眼眸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直视着蒋毅:“君子一言?”那目光中,有期盼,有信任,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依恋。

“驷马难追!”蒋毅郑重承诺,字字千钧。

蔡琰唇角泛起一丝极淡却动人心魄的笑意。她伸出纤纤素手,从贴身的罗衣内,解下一枚用丝绦系着的玉佩。玉佩温润莹白,在月光下流淌着柔和的清辉,形制古朴,雕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回首凤凰,线条流畅,显然是名家手笔,价值连城。她轻轻拉起蒋毅的手,将尚带着她体温的玉佩,珍而重之地放入他宽厚却布满薄茧的掌心。指尖相触的瞬间,一丝微不可察的轻颤传递过来。

“此玉……乃家母遗物。琰自幼佩戴,未曾离身。”蔡琰的声音轻如耳语,却清晰地传入蒋毅心底,“今日赠予蒋君。望君……珍重万千。沙场凶险,刀剑无眼……见此玉,如见文姬。”她最后几个字,几不可闻,却带着千钧的情意和牵挂。说罢,她深深看了蒋毅一眼,仿佛要将他的身影刻入心底,然后决然转身,白色的裙裾在月光下划过一道凄美的弧线,飘然离去,只留下一缕淡淡的、混合着墨香与药草气息的幽香在帐中萦绕。

蒋毅紧紧攥住掌中那枚温润的玉佩,仿佛握住了乱世烽烟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