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如同无形的瘟疫,开始啃噬着这支庞大却缺乏根基的军队。
与此同时,蒋毅建立的战时医疗体系,成了濮阳城最坚实的后盾。隔离区有效地遏制了瘟疫的蔓延,沸水消毒大大降低了伤口的感染和死亡率。分类救治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城内的百姓亲眼看到伤兵得到救治,秩序在恢复,希望被点燃。他们自发组织起来,青壮协助守城、搬运滚木礌石;妇孺烧水做饭、缝补衣物、照顾伤患。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氛围,在血腥的战场上显得尤为珍贵。
就在濮阳攻防战进入最残酷的拉锯阶段时,蒋毅肩负着戏志才“连横”的重任,在赵云派出的一小队精锐骑兵护送下,悄然离开濮阳,秘密前往济阴郡乘氏县。
乘氏李氏,乃济阴郡首屈一指的豪强。庄园坞堡相连,良田阡陌纵横,部曲私兵数千。家主李乾,年近五旬,面容儒雅,眼神却精明老练。其侄李典,年方弱冠,却已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目光炯炯有神,腰间佩剑,行走间龙行虎步,英气勃发。
蒋毅的到来,并未大张旗鼓。在一间陈设古朴却透着厚重底蕴的书房内,他与李乾、李典相对而坐。没有繁文缛节,蒋毅开门见山,语气不卑不亢,却字字千钧:
“李公,典将军。黄巾肆虐,兖州板荡,百姓流离,十室九空。此情此景,李公身历,典将军目睹,当知锥心之痛。”他目光扫过李乾凝重的脸和李典紧握的拳头,“刘使君(刘岱)坐镇鄄城,空有州牧之名,却无保境安民之实!致使贼寇横行,如入无人之境!长此以往,兖州膏腴之地,必成焦土!李氏百年基业,安能独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乾捻须不语,眼神深邃。李典则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少年的锐气:“蒋先生所言极是!我李氏坞堡虽坚,部曲虽勇,然贼势浩大,若各郡县皆如散沙,终难持久!不知曹将军…”
蒋毅接过话头,声音沉稳有力:“曹将军,奋武将军(曹嵩)之后,忠勇为国,志在匡扶!汴水之败,非战之罪,乃小人掣肘、粮草不济之祸!然其志不屈!今率义师入兖州,非为割据,实为救民于水火!濮阳城下,以孤军抗数万贼寇,旬月之间,城池岿然不动!此非大勇大能者,孰能为?”他刻意停顿,目光灼灼地看着李乾,“曹公素知李公乃兖州柱石,忠义为本;更闻典将军少年英雄,勇冠三军!值此危难之际,曹公特遣蒋某前来,非为求援,实为邀李公共保桑梓,挽此狂澜!驱除黄巾,还兖州一片安宁!他日海晏河清,朝廷论功,曹公必不负李氏今日之义举!兖州豪杰,亦当以李公马首是瞻!”
这番话,既点明了刘岱的无能,渲染了黄巾的威胁和李氏自身的危机,又盛赞曹操的能力与濮阳战绩,更抬高了李氏的地位,许以未来的功名和兖州豪强领袖的尊荣。李乾老谋深算,早已关注濮阳战事,对曹操展现出的韧性和蒋毅在城中的作为有所耳闻。此刻蒋毅亲至,言辞恳切,气度从容,绝非空言。更重要的是,他身边的侄儿李典,早已听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低声道:“叔父!曹公真英雄也!与其坐困愁城,不如奋起一搏!”
李乾眼中精光一闪,沉吟片刻,猛地一拍身前案几,霍然起身:“好!曹公高义,救我兖州!拯民水火!我李氏岂能坐视?!愿倾尽家资,襄助曹公!”他转向李典,声音洪亮,“曼成(李典字)!点齐我李氏宗族子弟及部曲精锐一千五百人!备足粮秣军械!随蒋先生星夜驰援濮阳!助曹公破贼!”
李氏的投效,如同在兖州这潭看似绝望的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兖州各郡县。陈留太守张邈,本就是曹操挚友,闻讯后立刻送来大批粮草军械,并派兵扼守要道,保障曹操侧翼。其他尚在观望的豪强,如任城相郑遂、山阳太守袁遗等,或是慑于黄巾威胁,或是看到李氏带头后的“大势所趋”,或是想趁机押宝,也纷纷解囊相助,或派私兵助阵。一时间,原本兵微将寡、困守孤城的曹操,实力如同滚雪球般急剧膨胀!濮阳城下,源源不断的粮草和生力军的加入,让守军的士气愈发高昂。
反观城外的黄巾大营,景象截然相反。久攻不克,士卒疲惫不堪;粮道屡遭赵云、徐庶的精骑劫掠,营中存粮日渐见底,饥饿引发了无数争吵和斗殴;更可怕的是,“降者免死,分田安家”、“于毒、白饶私藏财宝”等流言如同毒草般在底层士卒中疯传,军心涣散到了极点。于毒暴跳如雷,斩杀了几名传播流言的小帅,反而加剧了内部的猜忌和恐慌。白饶则忧心忡忡,隐隐感到大祸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