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塔!"
但港口内已经乱作一团。水手们惊慌失措地奔跑,有人甚至直接跳入海中逃命。几个老兵跪在甲板上,对着大夏舰队的方向不住叩头——他们认出了那些青龙旗。
不到半个时辰,一艘挂着白旗的小舟从港口缓缓驶出。舟上站着东吴使者陆凯,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双手高举国书,宽大的衣袖在海风中剧烈抖动。
"东吴愿降!"他的声音颤抖却清晰,"请大夏将军受降!"
吕建嘴角微扬,抬手示意亲兵放下绳梯。当陆凯颤巍巍地爬上"镇海号"时,这位老臣终于看清了甲板上列阵的大夏水师——每个士兵都穿着精制的鳞甲,腰间配着锋利的横刀,眼神锐利如鹰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公,"吕建接过降书,声音平静却充满威严,"三日内,我要在会稽见到东吴的印玺。
当夜,吕建在船舱中仔细阅读东吴的降书。烛光下,他注意到文书上的墨迹尚未完全干透——这说明东吴内部仍有分歧。副将赵襄忍不住问道:"将军,为何不趁机一举歼灭东吴残部?"
吕建将降书放在案几上,手指轻叩桌面:"陛下要的不是尸横遍野的江东,而是一个完整归附的吴地。"他指向海图,"况且,留着东吴这些熟悉水战的将领,对我们将来远征夷州大有裨益。
三日后,东吴主公孙休亲自来到"镇海号"献上印玺。当象征着东吴王权的青铜印被呈上时,吕建注意到孙休眼中闪过的泪光。但他更注意到的是,港口百姓们脸上释然的表情——持续数十年的战乱,终于要结束了。
"传信龙编,"吕建对书记官说道,目光扫过平静的海面,"东海已定,吴地归心。"
夕阳西下,大夏舰队缓缓驶离港口。船尾处,新升起的玄鸟旗与青龙旗并排飘扬,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壮丽。岸上的百姓们自发聚集在码头,有人甚至点燃了祈福的孔明灯。千百盏灯火升上夜空,宛如星河倒河倒悬。
子时的龙编城笼罩在静谧的月光下,观星台的青铜浑天仪在星辉中泛着幽光。蒋毅独自立于高台之上,玄色龙纹披风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他的手指轻轻抚过浑天仪上代表各州郡的星标,指尖在天水、汉中、南阳郡、合肥、东海五处稍作停留——那里新镶嵌的夜明珠正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陛下,最新战报到了。"庞统的声音从台阶处传来,他手中的铜匣装满了用火漆封存的军报,每一封都沾染着战场的气息。
蒋毅转身时,披风扫过台面,带起一阵微风。观星台四角的青铜灯树同时亮起,映照出他深邃如渊的眼眸。"念。"
#### 【天水战报·铁血西线】
庞统展开第一封用金线封缄的战报:"赵云、魏延联军攻破天水。夏侯霸率残部退守陇西。"他的羽扇在沙盘上方划过,"此役缴获魏军制式铠甲八千具,战马三千匹。"
蒋毅的目光落在沙盘上的祁山道模型上。这条诸葛亮曾经六次北伐的路线,如今终于被大夏铁骑踏平。"子龙如何?"
"赵将军身中三箭,仍亲自率白马义从追击三十里。"庞统的眼中闪过钦佩,"魏延将军用缴获的魏军战鼓,在渭水岸边擂响了《出师表》的节律。"
夜风送来远处军营的号角声,与记忆中五丈原的风声重叠在一起。蒋毅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诸葛亮临终前托姜维转交的信物。
#### 【汉中密报·奇袭之功】
第二封战报用绿漆封印,展开时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姜维将军率死士千人,沿米仓古道奇袭汉中。守将郭淮猝不及防,粮仓二十万石尽入我手。"
庞统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伯约将军附上的《汉中布防图》,标注了所有魏军暗道。"竹简末端还沾着血迹,想来是激战所得。
蒋毅接过竹简时,指尖触到一处凹陷——那是个新鲜的箭孔。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榻上绘制西川地图的模样。"传令太医署,调最好的金疮药送往汉中。"
#### 【南阳郡捷报·老将之威】
第三封战报被鲜血浸透半边,庞统小心翼翼地展开:"黄忠将军以七十高龄,亲登南阳城头。阵斩魏将徐质、王双、费曜。"他的声音突然低沉,"老将军战后呕血三升,仍坚持在城头升起玄鸟旗。"
观星台陷入短暂的沉默。蒋毅转身望向南方,那里的星空格外明亮。他想起黄忠出征前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