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带飞全家:我八岁考状元 > 第55章 此次县试,当……不在话下!

第55章 此次县试,当……不在话下!

是安定了几分。这两个题目,他平日里都曾与周先生和钱老太爷探讨过,也曾自己私下里做过相关的文章。

他略一思索,便己有了腹稿。

他先是阐述了“君子不器”的含义,指出君子应当博学多能,通晓事理,而不应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更深一层,则是指君子应当有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应局限于一技一长,更不应被外物所役使。

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他则结合了自己穿越以来的种种经历,以及下溪村百姓生活的困苦,深刻地阐述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他指出,当今大夏,虽然表面上歌舞升平,但实则暗流涌动,民生多艰。若朝廷和士大夫阶层沉溺于安乐,不思进取,则国之危亡,恐亦不远矣。

他的文章,引经据典,论证严密,言辞恳切,既有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又有对现实的深切关怀,读来令人警醒,也令人深思。

最后一场,考的便是“策论”和“诗赋”。

诗赋的题目是“春耕”,要求作一首七言律诗。沈青云虽然不擅此道,但也凭借着平日里的积累和周先生的指点,勉强凑成了一首中规中矩的应试之作,不敢说有多么出彩,但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而策论的题目,则让沈青云眼前一亮——“论青阳县水患之因由及防治之策”。

这个题目,简首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他之前改良犁铧,推广新式农具,便曾对青阳县的农田水利状况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后来在文会上那篇关于农桑水利的策论,更是得到了县尊大人的赞赏。

如今,再次遇到类似题目,他自然是胸有成竹,信手拈来。

他从青阳县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入手,分析了本地水患频发的原因,既有天灾(如雨水过多,河道淤塞),亦有人祸(如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以及一些地方官员不作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等)。

针对这些原因,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微,却又颇具可行性的防治之策。比如,上游要加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中游要疏浚河道,加固堤坝;下游则要开挖沟渠,兴建排涝设施。他还建议,可以由官府出面,组织民力,统一规划,分段治理,并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督查和维护。

更重要的是,他还结合了自己之前在下溪村推广新式犁的经验,提出可以尝试在一些水患相对较轻的地区,引种一些耐涝的经济作物,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洋洋洒洒数千言,沈青云写得是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他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以及对这片土地和百姓的深情,都倾注在了这篇策论之中。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手中的毛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将整个考场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交卷的钟声,也在这时悠悠响起。

沈青云仔细地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试卷,确认没有遗漏和明显的错误后,才郑重地将其交给了监考的吏员。

走出考场,看着外面那依旧喧嚣的人群,沈青云的心中,却是一片平静。

他知道,自己己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至于结果如何,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青云!考得怎么样?”沈万才早己等候在考场之外,一见儿子出来,便急忙迎了上去,脸上写满了紧张和期盼。

林墨轩和钱少游也围了过来,关切地询问着。

沈青云看着家人和朋友那关切的眼神,脸上露出了一个轻松的笑容。

“爹,墨轩兄,少游兄,”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孩儿以为,此次县试,当……不在话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