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平行世界广播!”
实验室的防护罩在能量矩阵的冲击下濒临崩溃,沈溯却将最后的算力全部注入意识防火墙。他调用童年记忆中敦煌壁画的每一处细节:飘带的弧度、飞天的眼神、反弹琵琶的姿势,将这些跨越千年的艺术想象转化为抵御意识入侵的武器。那些被篡改的用户面孔开始出现裂痕,数据流中渗出象征人类情感的色彩——愤怒的赤红、希望的金黄、悲伤的靛蓝。
“这不可能”透明人影的声音第一次出现慌乱,“低维生物的情感波动,怎么可能干扰时空观测”
沈溯的意识之体与量子计算机的核心程序完全融合,他看到全球共生网络中,无数普通人开始自发绘制敦煌壁画、诵读哲学经典。这些看似无用的行为,正在构筑起对抗高等文明观测的量子屏障。当第一首由人类集体意识创作的诗歌在网络中诞生时,水晶城的拓扑结构出现了致命的坍缩。
剧烈的空间震荡中,沈溯抓住了最后的机会。他将平行世界中成功抵御入侵的文明数据,反向注入当前时空的共生网络。月球背面的射电望远镜突然调转方向,将包含人类文明核心价值的量子信号,射向宇宙深处的时间闭环。
透明人影在光芒中消散前,留下最后的波动:“你们暂时赢了,但时间永远站在熵增这一边。”
实验室的警报声戛然而止,沈溯瘫倒在操作台前。林薇冲进来时,看到量子纠缠屏上跳动着一行古朴的汉字——是《道德经》中的名句:“反者道之动”。环形山外,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地球的大气层,在月壤上投射出沈溯长长的影子,仿佛在时空画布上勾勒出新的文明轨迹。
三个月后,全球共生网络完成了革命性升级。新的协议不再追求意识的绝对融合,而是建立起允许差异与矛盾存在的“量子思维场”。沈溯站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展厅中,看着游客们通过神经接驳器与千年之前的壁画创作者进行跨时空对话。全息投影里,飞天的飘带与量子数据流交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态。
“教授,火星殖民地传来消息。”林薇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们在火星地幔中发现了类似水晶城的遗迹,但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建筑是人类一百万年后的文明产物。”
沈溯的目光落在一幅盛唐壁画上,画中菩萨的微笑仿佛跨越时空与他对视。他知道,这场关于存在本质的抗争远未结束,但人类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哲学与艺术的永恒惊奇中,在对未知的无畏探索中,文明的火种将永远照亮熵海的黑暗。而他,将继续在时空的褶皱里追寻,那些尚未被揭示的奥秘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