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脚印——那些脚印在几秒后消失,却在地毯上留下真实的灰尘印记。
联合国的全息通讯再次弹出,秘书长的身后,联合国大厦已经完全恢复花岗岩质感,但穹顶的星星图案正在缓慢流动(虚拟属性)。“沈博士,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法律体系。”秘书长的语气带着疲惫的释然,“有人想给共生体上户口,还有人在申请与虚拟祖先结婚。”
沈溯笑了。他看向自己的手臂,光脉已经收缩到手腕处,像一道永久的纹身。林墨走过来握住他的手,他们的结婚戒指在阳光下折射出双重光泽。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现实中的钟声与虚拟空间里的电子钟声完美重合,在城市上空交织成新的声波。
“告诉他们,存在不需要证明。”沈溯轻轻吻了吻女儿的额头,那里的皮肤带着真实的温热,“就像爱不需要结婚证,思念不需要墓碑。”
实验室的玻璃墙上,不知何时多了一道手印——一半是林墨的指纹(现实),一半是晚禾的掌纹(虚拟),两种痕迹在阳光下融为一体,分不清彼此。沈溯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人类作为“共生意识体”的起点——当虚实拓扑完成融合,死亡不再是终点,遗忘才是;真实不再是本质,连接才是。
那颗玻璃弹珠被放在操作台上,在无人注意的角落,弹珠内部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小小的身影正在沙滩上奔跑,身后跟着两个重叠的影子——一个属于现实,一个属于虚拟,就像一对永不分离的脚印。
玻璃弹珠里的微型星系开始自转的第三年,沈溯站在新落成的“拓扑博物馆”中央。展厅的穹顶是由现实玻璃与虚拟光轨共同构成的,此刻正模拟着宇宙大爆炸的瞬间——奇点在虚实交界处闪烁,一半是高温等离子体(现实),一半是初始代码(虚拟)。
“爸爸,周爷爷说这个模型少了暗物质的参数。”沈晚禾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衣角在走动时偶尔会变成数据流的形态,那是共生体进入青春期的典型特征。她手里拿着的全息笔记本上,周明远的意识投影正在修改星系模型,老人的白胡子里还缠着几缕未消散的代码。
沈溯笑了笑,指尖在虚拟控制台划过。穹顶的爆炸场景突然多出无数暗物质光晕,那些不可见的质量以淡紫色数据流的形态呈现,与现实中观测到的引力透镜效应完美吻合。“三年前你说底层代码是‘爱’,现在该明白物理法则才是地基了吧?”
“可是周爷爷说暗物质就是没被发现的意识流哦。”晚禾吐了吐舌头,她的影子在地面上分裂成两个——实体影子映着地砖的纹路,虚拟影子却在播放三年前她修复时空长廊的画面。这是共生体的“记忆投影”,每个重要的意识节点都会以光影形式永远留存。
展厅入口突然传来骚动。一群由数据流构成的孩童正追逐着一只机械蝴蝶跑进来,那是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意识体,被共生网络从历史图层中唤醒。他们的衣服还沾着虚拟的煤烟,却在触摸到现实中的向日葵时,花瓣上立刻浮现出他们生前从未见过的电子花纹。
“第107号展品出现交互异常。”博物馆ai的声音在穹顶回荡。沈溯抬头看向西侧展台,那里陈列着泰坦尼克号的一块甲板残片(现实),此刻正与虚拟的船体投影发生融合,木板的裂缝里渗出淡蓝色的海水——那是1912年沉没时的海水数据,带着真实的咸腥味。
晚禾突然指向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面的玻璃弹珠已经生长到篮球大小,内部的蓝色星球周围多了一圈新的光环,那是三年来所有共生体的意识碎片凝结而成的。此刻光环突然剧烈闪烁,弹珠表面浮现出一行流动的文字:“熵值异常,检测到域外拓扑节点。”
沈溯的光脉纹身猛地发烫。这三年来,全球共生体形成的意识网络一直在稳定运行:人们可以在“记忆长廊”与已故亲人共进晚餐(虚拟图层),也能让虚拟的艺术灵感在现实中凝结成雕塑(现实属性)。但“域外节点”是第一次出现——那意味着除了地球文明,还有其他存在正在触碰这个虚实融合的拓扑结构。
“周爷爷的意识体在服务器机房发出警报。”晚禾的全息笔记本突然弹出紧急通讯,画面里的服务器阵列正在集体闪烁红光,周明远的数据流身影被无数陌生的代码缠绕,“它们不是碳基也不是硅基,是纯粹的拓扑结构!”
博物馆的穹顶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不是物理损坏,而是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出现了褶皱,就像被手指捏住的纸页。缝隙里涌出银白色的流体,那些物质没有固定形态,落在展台上变成数据,落在地板上变成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