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石灰岩!
开凿出来,就地加工成条石,用水泥砂浆砌筑拱券!结构力学我计算过了,只要基础打牢,承重轻型飞机没问题!‘靠山吃山,土法上马’照样行!”
与此同时,在昌平师范技工学校一个挂着“航空兴趣班”牌子的教室内,另一种奠基也在悄然进行。
陆长青亲自授课,没有花哨的模型,只有黑板上的粉笔线条勾勒着最基础的机翼剖面、气流方向。
他讲材料,重点强调“强度、重量、耐候性”这些最实用的指标;
他讲结构,核心是“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承受最大的力”。
被严格选拔出来的十几个尖子生,眼神里充满了敬畏与渴望。
恰恰这十几个尖子生也都还是周慕白,重点培养的精密工程学较为出色的学生之一!
他们的课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除了技校本身的课程,还要学习极其复杂的机械制图,从标准件的三视图画法,到简单装配图的识读和绘制。
图纸被要求一丝不苟,线条清晰,标注规范,每一份作业都被陆长青亲自批改,打回重做是家常便饭。
陈朝阳在听取陆长青汇报时,只强调了一点:“不图快,只图根基牢。图纸、数据、选址报告,每一笔每一划,都要像铆钉一样,钉死了,能经得起未来战争烈火的考验。”
航空之梦的种子,也许就这样在这里扎下了根!
相比于“金蒜”的神秘、机械厂的喧嚣、航空基地的隐秘,农学专家们的战场显得“土气”却更为广阔。
他们不是在实验室,也不是在车间,而是首接扎在了小汤山的调湿暖棚和城郊那万亩新开垦的、还带着生土气息的田野里。
暖棚里,温度湿度比外面高出一大截。农学专家王维臻,一位皮肤黝黑、挽着裤腿像老农多过像教授的中年人,正和几个有经验的老把式蹲在一起。
他手里捏着一把暖棚里的土,仔细捻着:“湿度还是大了点,通风口开的时间不够长,这样番茄容易得晚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