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尽管世界殖民运动风起云涌,但是还是无法和大明进行比较。\x\i-a.o?s\h-u?o!h-u!a·n?g¢.^c?o′m,
一个国家的强盛,并不是仅仅是国土面积,那是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尤其是大明海外投资的规模日渐增长,其余国家的商业不断受到挤压。
大明就像一个吸血泵一样,不断将全世界的白银和黄金吸入,吐出来一些无用的瓷器、丝绸。
各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甚至有些国家己经在叫嚣着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渐膨胀的大明帝国。
哪怕是进行战争。
因此,他们才会利用草原上的造反派,去消耗大明,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
朱靖煊醒得很早,因为今天是朝会的日子,也是全面改革的起点。
在梳理了妆容后,朱靖煊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迈着西方步,向着奉天殿走去,端的是庄重优雅。
朝臣们早早来到了奉天殿内等候,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尊”。
官员们会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依据品级高低依次排列站位。
大殿内静寂无声,百官沉默不语,哪怕是再不敏感,也知道今天要发生一些事情了。′q!u.k\a`n\s~h+u¨w?u′.+c,o^m*
“皇上驾到——”
随着尖细高昂的太监嗓音划破寂静,身着华丽衮冕的皇帝在一众宦官簇拥下稳步走上龙座。
衮冕上的十二旒玉珠轻轻晃动,发出细微声响。
大殿内的文武百官看见皇帝进来,纷纷弯腰行三跪九叩大礼,口中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靖煊面色冷峻,稳稳地坐上了龙座,庄重地说道:“诸卿平身。”
“谢陛下。”
一旁的冯玉上前一步,高声宣旨:“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这时,户部尚书张义堂率先出列,双手捧着笏板,身姿恭谨,声音洪亮清晰:“陛下,今岁全国多地遭逢黄河水患之灾,收成锐减。
臣己统计受灾州县赋税情况,恳请陛下恩准对受灾严重之处减免赋税,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稳固民生。”
说罢,微微欠身,等待皇帝答复。
朱靖煊微微颌首,回道:“朕以为,民生乃国之根本,减免赋税之事准了。
此外督促各地官员,务必将救灾粮款如实发放到百姓手中,若有贪墨舞弊者,严惩不贷!此事,锦衣卫、都察院均要严格监督。`我^得!书!城* ′已?发,布\蕞~辛`彰`结,”
“臣遵旨。”张义堂退回队伍。
“陛下,臣有事起奏。”一名御史手持笏板上前。
朱靖煊微微点头。
“陛下,臣曾经弹劾过原锦衣卫指挥使李文彬,为何渺无音讯。”
朱靖煊皱了皱眉,说道:“朕己经进行惩戒了,他己经被革除原职,回家反省了。那些赃款也早己上缴国库,你大可放心。”
御史弯腰行礼,“谢陛下,还望陛下及时予以答复,切不可效仿神宗皇帝,将奏折留中不发,此乃国势衰退之兆。”
朱靖煊撇了撇嘴,心中厌烦,这帮御史就知道给朕上眼药,早晚收拾了他们。
“此乃朕的疏忽,朕知矣。”
御史再拜,言道:“陛下圣明。”
过了一会,无人说话,冯玉上前,“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听到这话,拓明衍稳步出列,双手恭敬地捧着奏折,大声说道:“陛下,自烈宗皇帝再次推行考成法以来,大明国势日盛,这才有了烈宗和光宗皇帝的盛世之景。
如今数十年过去,考成法己经不适合现在的国家了,所以才导致朝廷政令不畅,各级官员办事拖沓。
所以,臣将原先的考成法进行了改良,以达到明确职责,规定期限,严格考核的目的,让我大明再现盛世,望陛下恩准。”
言罢,朝堂上鸦雀无声,百官目瞪口呆。
随即,大殿上如同滚烫的沸水,百官有的大声呵斥,有的高声赞同。
看到这副场景,一旁的宦官尖声道:“陛下在前,岂敢喧哗!”
堂中的御史也开始维持纪律,慢慢得声音小了下来。
这时,一位老臣皱着眉,急切上前:“拓大人,考成法确实不错,可实际施行起来,会不会太严苛?官员们稍有差池,便要受罚,谁还敢放开手脚做事?”
拓明衍神色不改,耐心解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