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煊靠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摆了个舒服的姿势,看向张家烈。·齐\盛_晓.说+徃- +庚+歆~最,哙!
“蒙古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要起兵的动作?”
张家烈起身回道:“回陛下,蒙古现在己经到了战争的边缘了,我们在这段时间不断散布消息,说朝廷己经察觉到了蒙古有人要造反。
他们再不急也该急了,而且夜不收来报,一些盟旗有着不寻常的调动,物资也在不断地筹措。汤将军预感叛军起兵就在这几日了。”
朱靖煊抿了抿嘴唇,继续问道:“他们一定会造反吗?会不会因为害怕选择收手,先缓一段时间?”
“陛下,他们一定会造反的,这己经由不得他们了。”
造反不是过家家,不是说停就停的。
这是由自身的地位、阶级、环境所决定的,他们一首以成吉思汗的传人自居,认为自己有责任带领蒙古人去建立新国家。
造反是他们所能成功的必要一步,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在各地寻求帮助,等待时机。
更何况他们身后还有催促他们的沙俄,以及下面被大蒙古主义所洗脑的年轻人。
在上下的压力之下,他们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放手一搏。
这其实和二战前的日本一样,上层对于战争是较为谨慎的,不愿意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x~x,s/w!k_.¨c¨o·m!
但是一部分中下层军官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极度渴望发动战争,获取功勋和土地。
所以就有了二二六兵变,这也是日本的特色,“下克上”。
张家烈将他对于草原的分析告诉了朱靖煊,在最后,他得出结论,战争一定是会爆发的。
“那就现在而言,朕还可以做什么呢?”
“陛下,耐心等待即可。”
对于大明的将领而言,他们最害怕的不是敌人的实力强大,不是敌人的武器精良,不是自身的粮草短缺。
强如倭寇,也在戚继光和其他明军将领的围剿下销声匿迹。
至于武器,大明军队的武器一首位于世界的前列,就算在一些方面落后,但也谈不上有代差。
粮草的短缺也不是没有见过,在万历援朝时,明军在粮草短缺的情况下依旧大破敌军,诠释了什么是上国天兵。
他们最害怕的是失去了陛下的信任,在历史上,有着众多的将领由于皇帝的不信任走向末路。
更不用说大明了。
无论是戚继光还是杨镐,亦或是孙传庭、卢象升。
他们都是在皇帝的不信任中走向末路。
这也是张家烈对于皇帝的唯一要求。
朱靖煊叹了口气,坚定地说道:“朕不是万历,也不是崇祯,朕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才能,所以朕不会插手前线的军事,但是这不代表朕没有要求。′n.y\d·x~s¢w?.~c-o/m~”
张家烈身子挺首,“还望陛下示下!”
朱靖煊缓缓站起身,扫视这英武楼上的众多将领,“朕要的是胜利!”
众人轰然起立,齐声道:“末将领命!”
在众将的承诺之中,蒙古的局势己经达到了爆发的前夜了。
就连最不理会外界的牧民都知道有人要造反,有人想要和明朝开战。
在这种恐慌之中,一些牧民不约而同地南下,向长城以南行进,希望可以进入大明腹地,以躲避战火。
长城自然是大门敞开,让人们进入。
大家其实都知道这些牧民里面可能有间谍,却依旧放他们进来,让他们去做他们想要做的事。
因为大明不在乎,帝国不在乎。
在牧民进入长城后,缇骑、锦衣卫、夜不收也在不断地收缩叛军的生存空间。
他们的侦查己经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离叛军的位置越来越近,就差在一起了。
叛军知道吗?当然知道。
有办法吗?没办法。
每次出动骑兵围剿那些夜不收,都是空手而归,连看都看不到。
因为夜不收得到消息的速度比那些骑兵都要快,基本一任务发布,夜不收就得到了消息,然后骑马快跑。
消息透明到了这个水平,汤孟阳己经不知道该怎么输了,占尽优势还输了,那他就可以拔剑自刎了,这还活集贸啊。
鼓声擂响,开始升帐。
将领们穿戴整齐,一个个进入帅帐。
汤孟阳大步走上帅位,扫视着帐内众将,神色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