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煊盯着白海己,随后笑出声。.5?d/s,c*w¢.?c?o′m?
群臣奇怪地瞄了皇帝一眼,不知道陛下在笑什么。
朱靖煊咳嗽了两声,说道:“朕以为,白海己作为大明官员,目无法纪、无视朝纲、轻慢君上,但朕念其科举不易,所以就不免官了。”
百官们并没有因为陛下说不免官而高兴,反而更是感到心惊胆战,傻子都知道陛下有了一个比免官更加严重的惩罚。
“再者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所以朕愿意给白海己一个机会,拓爱卿。”
拓明衍听到陛下叫他,俯身应道:“臣在。”
朱靖煊盯着大殿上的白海己,平淡地说道:“拟旨,将白海己贬至天竺总督府,给予天竺总督朱简榆管理,告诉皇叔,让他好好操练操练白海己,给大明做做贡献。”
拓明衍回道:“臣遵旨。”
听到陛下的旨意,一些官员在心里对白海己表示哀悼。
去了天竺总督府,除了那些自愿报名的学子,像这种贬过去官员,以后升迁的机会很少,升迁的机会几乎都是那些报名前来的学子的,根本不可能给这些“外人”。
这个制度是朱仲霖,也就是朱靖煊的爷爷所设立的,是为了给一些偏远的地方输送人才。?狐/恋_文¢学` +追*嶵~新`章^劫?
最开始是为西域和乌思藏准备的,后来第一任天竺总督府,也就是朱仲霖的弟弟,他上书朝廷,希望朝廷可以将在西域和乌思藏的政策也惠及天竺总督府,促进天竺地区的王化进程。
于是大明的书生学子可以不选择参加科举,而是首接进入边疆官员通道,起步就是七品官,而且在升迁上还有优待。
要是你有功名在身,只要是童生以上,但是却难以再进一步,也可以走这个道路,而且起步更高,进步更快。
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想要做官的人,而且这个路子还更有机会干出政绩,到时候升迁的时候腰杆都硬。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每年都有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走进西域,走进乌思藏,走进大明西部的明珠——天竺。
后来由于去的人实在太多了,导致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岗位,于是汉化进程继续加快,随着汉化的深入,岗位也就多了起来,岗位多了,汉化程度就更深了。
就是这样的相互促进,为大明打造了钢铁般的边疆,大明皇帝的声势与威望传遍中亚、南亚、西亚。?秒/彰?踕-暁^说,惘! \首+发^
时至今日,来自边疆的官员己经成为了大明官场的一股清流,这群人以实干著称,在大明有着考成法的官场上如鱼得水,逐渐形成了一股党派势力——边域党。
在先帝时期,这群人几乎己经成为实干家的代名词。
后来的事情也就很明显了,考成法被逐渐雪藏,边域党逐渐沉寂,而拓明衍就是两方妥协的结果。
他是进士出身,走的是传统道路,但是他的实干能力更强,在当时的大明官场可谓是一颗新星,而且他还担任过云南巡抚,和天竺、乌思藏打过交道,在两派都有着很好的人脉。
因此他升任首辅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么一看,似乎这对白海己还是好事?
怎么可能,像这种人到天竺总督府,根本就没有升迁的机会,除非立下无法忽视的大功,比如南下天竺,把英军赶出南天竺高原。
如果白海己真的立下这种大功,那朱靖煊也绝不吝啬,该有的都有,绝不会贪墨、忽视臣子的功绩。
可要是没有什么大功,白海己就准备在天竺干到退休吧。
从权力中央赶到天涯海角,那滋味绝对不好受。
锦衣卫把白海己拖了出去。
朝会结束了吗?不,朝会才刚刚开始。
朝会可不是朱靖煊找一些奏疏来批判,就能糊弄过去的,那些言官连夜写的奏疏还没上奏呢,怎么可能结束。
而朱靖煊前面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杀杀他们的气势,不能一开始就陷入言官御史的节奏,而是要充分发挥皇帝的先手优势,把局势的变化抓在自己手中,占据先机。
现在的局势己经很好了,比朱靖煊刚开始预想的要好的多。
朱靖煊看向冯玉,使了个眼色示意一下。
冯玉上前一步,一甩拂尘,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群臣沉寂,没有人说话。
一些言官捏着袖子里的奏本,无比纠结。
一名言官心里一横,把奏疏抖出来,走出人群,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