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带着暖意,穿透木屋框架的间隙,在地基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萝,拉!晓,税! ¨毋`错*内\容¢尘风站在空荡荡的门洞前,手里掂量着一块厚实沉重的松木板,这是他为木屋大门准备的“装甲”。灰背则趴在一旁,巨大的下巴搁在前爪上,金色的眼睛随着尘风手中的木板移动,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着地面。金冠依旧占据着制高点,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山林,尽职地担任着哨兵。
墙壁和门窗的安装工作进展顺利,但显然不如前几日搭建框架和铺设屋顶那般充满原始的力量美感,更多是精细的修整和固定。尘风用锯子仔细切割木板,用斧头削出合页槽位,再用赵教授物资里提供的、坚固得惊人的不锈钢合页和粗大的螺栓,将一块块厚重的松木板严丝合缝地固定在门框和预留的窗框上。灰背对这种“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似乎兴趣缺缺,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露出森白的獠牙。
“最后一块…搞定!”尘风将最后一块用于封堵侧墙缝隙的木板用木楔敲紧,后退几步,审视着自己的作品。
一座完全由粗犷原木和厚实木板构成的林间小屋,终于完整地矗立在背靠岩壁的缓坡上!深褐色的桦树皮屋顶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坚固的榫卯框架支撑着它,厚实的松木墙壁散发着清新的木香,一扇同样厚实的松木大门紧闭着,只待安装门闩。虽然内部还是空空荡荡,只有那套静静运行的光伏系统和角落里的电池组,但这己经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拥有“现代”能源的、真正的家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踏实感和成就感涌上尘风心头。他拍了拍坚实的墙壁,发出沉闷的声响。灰背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喜悦,也站起来,凑到墙边用鼻子使劲嗅了嗅,然后抬起后腿……
“灰背!!”尘风眼疾手快,一把揪住它后颈的皮毛,“…不行!这是家!不是树!”
灰背委屈地“呜呜”两声,悻悻地放下腿,走到旁边一棵大树下,痛快地解决了问题,还挑衅似的刨了两爪子土盖住。金冠发出一声不屑的短鸣。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持续的“嗡嗡”震动声,从尘风放在工具包里的卫星电话中传来。
尘风微微皱眉,拿出那部造型粗犷、信号极强的电话。屏幕上显示着“赵启明”三个字。
按下接听键,赵教授那熟悉而又充满兴奋的声音立刻传了出来:“尘风?尘风!听得清吗?太好了!信号真不错!”
“赵教授。”尘风言简意赅。′求¢书~帮` !蕪-错.内_容_
“哎!是我!怎么样?安顿好了吗?磐石团的小伙子们说物资都给你搬过去了,还装了光伏?能用吗?”赵教授连珠炮似的问道。
“能用。灯亮了。”尘风回答,瞥了一眼角落里的电池组和那个小小的LED灯板。
“太好了!太好了!”赵教授的声音明显拔高,“尘风啊,有个事儿…那个…你看啊,你这特聘研究员的身份也落实了,这‘山与生灵’的首播账号,那么多粉丝嗷嗷待哺!还有我们研究中心这边,也需要你提供一些神农架核心区域的生态影像资料,尤其是珍稀物种的动态…你看…是不是…该开播了?”
尘风沉默了一下。他本能地抗拒这种被无数双眼睛盯着的感觉。山林是宁静的,属于他和伙伴们的。但赵教授的请求合情合理,研究员身份带来的便利(合法身份、有限狩猎权、物资支持)也让他无法拒绝,赵教授的本意也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自然,保护自然。
“…知道了。”尘风的声音听不出太多情绪。
“太好了!”赵教授如释重负,“那就这么说定了!设备磐石团应该也给你留了一套吧?高清运动相机、卫星信号传输模块…你稍微研究一下,很简单的!随便拍拍你日常的活动,跟动物互动,或者探索环境都行!不要求时长,有珍贵素材就好!拜托了!”
挂了电话,尘风看着手中的卫星电话,又看了看那个堆放着各种物资的角落,果然找到了一个印着首播设备标志的防水箱。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套小巧但性能强悍的户外运动相机、配套的头戴/胸挂支架(双镜头,可观测前方和本体)、以及一个连接卫星网络的信号发射器。
灰背凑过来,好奇地用鼻子拱了拱箱子。
“…麻烦。”尘风低声嘟囔了一句,但还是打开了箱子。前世接触过类似装备,操作并不复杂。他将小巧的相机卡入胸挂支架,调整好角度,确保镜头能覆盖他前方大部分视野,然后连接上卫星信号发射器,开机。
一阵轻微的启动声后,相机前端的指示灯变成了稳定的绿色。信号发射器上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