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展开说说。·x!j?w/x`s.w!./c\o.m`”
别看司马懿只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但司马朗却最清楚司马懿稚嫩的脸庞下,却是藏着一颗老成谋略的心。
数月前,
讨董檄文传遍各大州郡,各地诸侯纷纷举兵响应,天下为之震动。
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躲避战祸,想要搬迁至温县。
司马朗认为野王与温县唇亡齿寒,而李邵在州郡威望极高,若是轻易的搬迁至温县,定会引起动荡。
他当即书信一封去劝李邵,言明利害关系。
可年仅十一岁的司马懿得知消息后,却是劝司马朗小心防备边山之民,断言李邵定不会听他的劝谏,依旧会一意孤行。
一开始,
司马朗还不以为然,觉得司马懿无的放矢。
不曾想,
李邵竟然真的没有听从他的劝谏,举家搬迁至温县躲避战乱,导致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黑山军趁机在野王西处劫掠!
温县虽然有所防备,却还是遭到了劫掠!
经此一事后,
司马朗知晓司马懿年幼的外表下,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智慧。
“父亲被迫在董卓麾下效力,此人倒行逆施,废立新帝,早就成了众矢之的,久必败亡!”
“当今天子虽然年幼,却颇有高祖之风,今朝廷大军逃至河内,必定缺衣少粮,而我司马氏乃河内望族,家境殷实,粮草诸多。_三¢叶^屋_ +已,发~布,嶵′芯!漳¨截?”
“兄长何不借机为朝廷运送粮草布匹,与朝廷结下一个善缘?”
司马氏出自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
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
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此后司马氏世代居住在河内郡!
“仲达!”
“父亲现在在董卓麾下出任治书御史,若是我司马氏在此时资助朝廷大军,消息传到了董卓的耳中,恐董卓会因此而迁怒父亲啊!”
谈及到了正事,
司马朗也不再称呼司马懿为二弟,而是称呼起了司马懿的表字。
按理来说,
冠字应该要等到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完冠礼,再由担任上宾的长辈为其取字。
但司马懿自幼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最得父亲司马防的宠爱,因而早早就为其取了表字!
“兄长此言差矣!”
司马懿却是摇了摇头,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董卓欺君罔上,倒行逆施,早就引起了士人的不满!”
“而他屠戮自己的主君汝南袁氏,废立新帝,种种行径早就使得民怨沸腾,士人唾弃,天下诸侯纷纷举兵伐董,沦为众矢之的!”
“我司马氏累世名门望族,父亲亦是海内大儒,德高望重,但凡董卓不想被千夫所指,就绝计不会因此而迁怒父亲!
“河内郡自太守王匡兵败逃亡后,内有流寇作乱,外有黑山军虎视眈眈!”
“我司马氏自先祖扎根河内,至今己有数百年,父亲又屈就于董卓麾下,若是兄长不早做打算,迟早会遭来灾祸!”
“仲达。′6?邀~墈,书!枉? ^已¢发?布?罪*薪+漳¢截~”
“你说的这些为兄自然也考虑过,所以我才想举族投奔赵公,躲避灾祸!”
赵公!
赵威孙!
赵氏与司马氏素有姻亲,且在黎阳握有重兵,足以庇护司马氏一族。
“此一时,彼一时。”
“兄长若是在朝廷大军尚未退守河内时,举族搬迁至黎阳,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今朝廷大军己经抵达河内,此时再走己经是迟了,兄长须知“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才不堪任,必遭其累”!”
司马朗低头沉吟了许久,终于认可了司马懿的分析,继续问道:
“仲达!”
“那以你之见,我司马氏当为朝廷大军运送多少的粮草布匹?”
“十万石粮草,麻布、绢帛十万匹,牛羊万头!”
“嘶!”
饶是己经有了心理准备的司马朗,
听到司马懿报出来的数字,也是倒吸一口凉气!
惊愕不己!
司马氏虽说在河内扎根多年,累世望族,家底丰厚,自然能够掏的起这些。
但,
只是为了与朝廷结下一个善缘,却要资助这么多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