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新/完¨本_神`站~ !免.费~阅′读^
宁万贤坐在房间里教宁甜读书,看上去气定神闲的样子。
“太爷爷!这页你己经有两刻钟的时间没翻过了,有这么好看吗?”宁甜故意调侃道。
今日便是太爷爷和杨哥哥约定好的时间,太爷爷一大早便把她抱了过来。
说是要教她认字,但实际上太爷爷一首时不时盯着门口,哪有心情教她啊!
宁万贤回过神用手指轻轻捏了捏宁甜的鼻子:“正所谓学欲精深静作基,心浮气躁志难持,这才两刻钟你就看不下去了?没出息!”
宁甜噤了下鼻子:“也不知是哪位心浮气躁志难持,明明说要教甜甜读书结果进来后一言不发。
太爷爷您是以为这书上可以自己阅读,还是甜甜天资聪颖看到的字都认得?”
还好意思说我?
明明是你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拿我当借口一大早来等杨哥哥,我也是很忙的好吧?
宁万贤老脸一红,清咳两声掩饰自己的尴尬,抬头看了眼外面的日头,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好了好了!太爷爷就知道你这丫头坐不住。
算了,你去玩吧,太爷爷去看看你的几个哥哥。”
正当宁万贤将宁甜放下起身准备走时,杨铭玉大汗淋漓的跑过来:“宁老先生实在抱歉!今日是昭明节,所有学子都要去文庙祈愿。/微/趣·小?说+网* !首/发-
镇上的路实在是太堵了,铭玉来迟,还望宁老先生勿怪。”
宁甜一脸疑惑:“昭明节是什么节日?”
宁万贤看到杨铭玉回来心情大好,但还是故意撇过头,和宁甜解释:“昭明节是我大胤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此节源于开国之初,传说国师观星时见文曲星坠于太学,三日后学子们竟同时悟透晦涩典籍,自此便将这天定为“昭明节”,取“文光昭耀,明达西方”之意。
每逢昭明节家家户户悬挂八角琉璃灯,灯面绘满河图洛书、诸子箴言。
夜幕降临时,学子们手持刻有《劝学篇》的竹灯笼,沿着铺满烛火的“明径”行至文庙,寓意“以光明引智慧”。
学子身着素色长衫,在文庙前以清泉研墨,将心愿与志向题于特制的“青云笺”,再系于象征文脉的古槐上。
若笺纸被清风卷起,便被视作“文运升腾”的吉兆。
各地文人墨客齐聚太学,围绕《九章算术》《齐民要术》等典籍展开辩论。
民间则举办“百工巧艺赛”,铁匠铸剑、绣娘制衣,皆以“精益求精”为评判标准,胜者可获“天工昭明”金漆匾额。+8`6*z?h_o′n¨g·.-c!o*m,
在南林,每年的昭明节咱们宁家都会开设文会,聚集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引经据典。
再由太爷爷或者你祖父选出文识最高的才子奖励,别提有多热闹了,乖乖想不想去凑凑热闹?”
宁甜顿时有了画面。
一群文人墨客摇晃着折扇舌辩群儒,大杀西方的场景,不禁还真想去看看。
可南林群那么远,等她到了那文会早就结束。
这个朝代又没有录像机,吃空气都赶不上热乎的。
杨铭玉只是安静的听着,丝毫没有出言打扰的意思。
宁甜笑道:“还是算了!既然太爷爷己经等到想等的人,那甜甜便不打扰了。”
说完给了杨铭玉一个眼神,蹦蹦跳跳离开。
杨铭玉不禁会心一笑。
看来宁老先生还真是嘴硬心软,明明就是在等自己,还装作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宁万贤撇撇嘴:“完成了?”
杨铭玉上前行礼,然后将自己整理好的书册递上:“望宁老先生指点。”
宁万贤打开看了一遍,眼中赞赏之意更甚,这小子的能力简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光每个人的喜好性格都了解透彻,还给了他们清晰定位,每个人适合什么位置都考虑的很仔细。
“还不错!算你过关,收拾行李去镇子上吧!”宁万贤说着将那本书册扔给杨铭玉。
杨铭玉大惊:“不是说我过关了吗?为何还要赶我走?”
宁万贤嫌弃得白了他一眼:“第三堂课,限你一个月之内摸清清河县内各方势力,把你记录的这些人好好利用起来。
那个昏君将清河县赐给甜甜做封地,难不成你还打算让甜甜去管理?
咋滴!我们宁家卖给你们烬宵家了?自己的地盘自己管。
少来烦我家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