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菜篮的大娘立刻打断,“我家姑爷的小妹的好友的二姨在崔府当差,说上月崔家大姑娘光买首饰就花了八千两!那珍珠簪子,啧啧......”
人群后方,几个商贾打扮的人交头接耳:“听说捐得多的能上功德榜?前十名还有特殊恩赏?”
“可不是!”一个茶商压低声音,“我也打算捐个几千两!这等光宗耀祖的机会,可不能错过!”
“走走走,咱们也去捐!”几个年轻人兴奋地喊道,“听说不论是捐粮还是捐钱都能在功德榜上留名呢!”
随着议论声不断发酵,崔相在民间的声望如同秋日的落叶,眼见着就飘摇了几分。
而百姓们捐粮助军的热情,却在这议论声中愈发高涨起来。
告示牌前的队伍排出了三条街,有扛着米袋的老农,也有捧着银票的商贾。
这阵风很快就刮进了宫墙。
后妃们听闻此事,一个个都坐不住了。
“快!把本宫那对金镯子取来!”
容淑妃急匆匆地吩咐宫女,“还有先前陛下赏的那些头面,对了,还有那个云锦,统统都捐了!”
“主子,”贴身宫女小声提醒,“那云锦可是……”
“你懂什么!”容淑妃眼睛发亮,“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若陛下知道我如此支持他,定会感动……”
各宫妃嫔们都不甘示弱,你捐首饰我捐衣料,连宫女太监们都凑出了月钱。
御花园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宫人兴奋地议论着:
“听说前十名能得御赐匾额呢!”
“何止啊!我听说还有更加神秘的恩赐呢!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
“陛下拿出手的东西,那还差得了!”
整个皇城都因为这功德榜沸腾了起来,谁不想在这青史留名的机会里分一杯羹?
就连御膳房的老太监,都颤巍巍地捧出了攒了半辈子的体己钱。
谁曾想,短短一日光景,募得的银钱竟高达一百万两之巨,粮草更是堆积如山,足有十五万石有余。
“快,快停止募捐!”姜蕤接到奏报时,手中的茶盏差点打翻。
她原想着能解燃眉之急就好,哪料到百姓热情如此高涨?
那些姗姗来迟的百姓,听闻募捐己停,一个个捶胸顿足,懊悔不己。
更有几个执着的,蹲在捐助点前不肯离去,惹得旁人又是好笑又是感慨。
“这位大哥,”一个衙役无奈劝道,“真不能收了,粮仓都堆不下了!”
“官爷通融通融,”那汉子死死抱着粮袋,“俺家三代务农,就盼着能在功德碑上留个名啊!”
“下次,下次还有……机会!”
听到以后还有机会,人群这才缓缓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