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顶级人物成功大智慧-胡雪岩卷 > 第22章

第22章

送药品一项,就花去胡雪岩十多万两银子。同时,胡庆余堂在《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印刷了大批《浙杭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分送社会各界。人们的嘴巴是流动的广告,胡雪岩免费所做的善举通过受其惠、见其事的人一传二、二传三而名闻退迩,终使胡庆余堂尚未开始营业就已名扬四海,这是胡雪岩“长线远鹞”的经营策略。1878年(光绪四年)春,大井巷店堂开张以后,上述耗费就以成倍的利润回收了。

到1880年(光绪六年),胡庆余堂的资金已达二百八十万两,与北京的百年老店同仁堂分峙南北,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二个不熟悉药业的人终于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行医施药救死扶伤,符合儒家社会一向倡导的“仁道”,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之时已有出将入相的左宗棠做靠山,与清廷各级官吏过从密切,拥资二三千万两以上,被人恭为“活财神”。可见,他创办药号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慈善事业来办。由于善名远播,无形之中转化为难以计数的实利。

这个道理在现代应该是被许多商人看清了,所以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的认可。

在胡雪岩的事业中,钱庄、典铺占重头,药业仅是极小一部分,可是后来,他破产身死后,其家人维持生活靠的却是胡庆余堂的招牌股。而且在**动荡的近代,有多少巨商万贯家财毁于一旦而名姓湮没,如果没有胡庆余堂,很难说胡雪岩的声名是否还能流传至今。这些也算是胡雪岩开药店、行“仁术”的善有善报吧。

胡雪岩一生成功掌控商道的智慧,尽现于此,希望对你有启发作用。

成功语录: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要为天下黎民着想,否则,为官便是贪官,为商便是奸商。

为民做事,为己作势

胡雪岩作为中国传统商人,受中国传统文化较深,他一生

经商都与民生相关,也常常加诸社会使命,这固然是远离在商,不为时下商人所欣赏,实则也是胡雪岩的造势之术,生财之道。

胡雪岩一生注重公益,因时造势,因民造势。杭州被围,胡雪岩辞母别妻只身潜往上海购买粮食,拖着病体之躯护运粮食到了杭州城外。不料,一路风霜疾苦换来却是满目疮夷的景象,杭州被太陆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飞鸟难进。胡雪岩见状,只好转运宁波,将粮食借予宁波,以赈宁波饥民,并商量一俟杭州收复,则宁波方面必须还粮。焊州收复后,胡雪岩马上运米到杭州,以解百姓饥荒。并送给清军十万两银子,请求清军不得扰民,给老百姓一个战后难得安定之心和安静知所。

胡雪岩这样做,既安抚了百姓,让百姓安心生活。在乱世之中能有片刻的安宁,都是莫大的幸福,胡雪岩却给了杭州老百姓长久的安宁,又怎能不受杭州老百姓的敬佩和爱戴呢?以后做生意,这些老百姓谁会不给胡雪岩面子。

胡雪岩创胡庆余堂,专司药材买卖。在兵荒马乱、流寇横行的时代,人受伤的机会也就大,胡雪岩创胡庆余堂正是应时之需。胡庆余堂还义赠药品给穷苦人家,受惠之人不计其数。胡庆余堂的名气越来越大,当时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说,还有另一种说法为“天下药店两家半”,两家即为北京的同仁堂和杭州的胡庆余堂,半家即在广东、福建颇有影响的广州陈家药铺。因胡庆余堂义赠药品给穷苦百姓,胡雪岩还赢得了“胡大善人”的

称号。

胡雪岩设粥厂,建码头,设义渡局都是公益性强的事。胡雪岩这种急百姓之急,想百姓之所想的做法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声誉高了,其势也高,其势高了,其利也广。

胡雪岩的家乡有条钱塘江,古称浙江、罗刹江和之江,这是浙省第一大河,也是东南名川,它发源于皖、浙、赣交界处,流入杭州湾,黄山以下干流屯溪至梅城段称新安江,梅城至浦阳江口叫富春江,浦阳江口至澉浦为钱塘江。钱塘江主要支流有兰江、浦阳江、曹娥江。

一个多世纪前,杭州江干到萧山西兴的江面宽达十余里。每逢春秋多雨季节,上游水流湍急、疾驰直下,如离弦之箭,加上海潮从鳖子门涌入,形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钱江潮”。而急流与海潮相遇又使得钱塘江的水文异常复杂,江中流沙多变,历来为航旅畏途。晚清时,钱江两岸的人们还靠渔舟过江,出门还得选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好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