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在他经手事情太多,生意场面太大的情况下,由于实在顾不过来而发生的。这些疏漏的地方,一定的时候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而且,由于一个人所有的生意运作常常是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有一些因失察留下的疏漏所产生的后果,常常是关键性的,并不只是影响某一桩或某一个行当的生意的成败,它可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厦整个儿的彻底坍塌。
所以,一个生意人不能不时常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能力极限。
成功语录:一个人的精力到底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看来,好象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机会,谁也不知道。
适度行事,量力而行
正因为胡雪岩是一个精力充沛、本事很大的人,所有他才能不断开拓,将一个小小的阜康钱庄逐渐扩展为在全国各地有几十家分号的、全国最大的一家钱庄;当时也正因为他能恰当地使用自己的精力和本事,他才能够承担起一个集金融、商贸、实业为一体的庞大的商
帝国,纵横十里洋场,由一个不起眼的钱庄伙计,一跃而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
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具有如此大的本事和如此充沛的精力,而且,无论胡雪岩有多大本事,也总有他挑不起的担子。
比如他要抵制机器缫丝,承担起保住江浙养蚕做丝人家的饭碗的担子。这个担子,他就挑不起。
江浙一带的养蚕人家,大部分是养蚕做丝、产销合一的。虽然也可以出售蚕茧,本地也有专门收购蚕茧的茧行。但一来蚕茧历来估价不高,二来蚕茧价格是同行公议,议成什么价就是什么价,没有还价的余地,因此,出售茧子必然受茧行的盘剥。一般来说,要么养蚕
人家因为急于等钱用,要么因为蚕茧丰收,自己做丝来不及——蚕茧不能存放,如果不能及时缫成丝,茧蛾咬破茧壳,茧子就没有用了——否则,养蚕人家是不会卖茧子的
。除非万不得已,总是自家养蚕、自家缫丝。缫丝程序非常复杂,从煮茧开始,经“捻丝”、“拍丝”、“练染”、“掉经”、“牵经”、最后“接头”,到此方可以上机织绸。做丝异常辛苦,所以丝的价格也很高,自家做丝可以养活许多人。
到上个世纪末,英、日机器缫丝业大为发展,机器缫丝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同治末年,就有广州府南海县人陈启源由海外回乡开办了一家缫丝厂。到光绪年间,苏、浙一带规模较大的缫丝厂已经有数家了。机器缫丝,茧子从机器这头进去,丝从机器那头出来,什么
“拍丝”、“牵经”都用不着,这一行的工人也就都要丢饭碗。更严重的是,江浙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缫丝的纺车,妇女无分老幼,大都以此为副业;孤寒寡妇的“棺材本”,小家碧玉的“嫁时装”,也大都出在一架纺车上。机器缫丝,这纺车也就成了废物。所以,缫丝厂的
机器一响,所有养蚕做丝人家都要心惊肉跳。
胡雪岩反对机器缫丝,原因也就在这里。早就有人不断向他“陈情”,请他出面控制机器缫丝业的发展,他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蚕农面临的境况,便自恃自己实力雄厚,可以垄断市场,以此便要承担起拯救这些蚕农的重任。这几年他除了囤积新丝之外,还大量囤积蚕茧,以切断缫丝厂的原料供给,到他破产倒闭的前一年,他用于囤积生丝、蚕茧的资金已达两千万之巨。
但是,胡雪岩挑不起这副担子。首先是客观情势决定他无法挑。机器缫丝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受到用户欢迎。而且,新的技术必然要代替已经落后了的陈旧的手工生产方式,这就是客观情势,是规律,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就连胡雪岩自己最终也不得不放弃囤积蚕茧以抵制机器缫丝的计划,而要购买缫丝厂。其次,撇开客观情势的一面不说,以胡雪岩一个人的力量,无论他的财力多么雄厚,也无法担当起这样一副担子,因为他面对的是由外商洋行的紧密联合构成的一个生丝市场,以一个人的实力是无论如何与本来实力就雄
厚,而且已经联合起来的外国资本抗衡的。事实上,正是在外国洋行的联合对抗下,胡雪岩步一步陷入危机,而他囤积的生丝、蚕茧也成为将他拖入深渊的沉重负担之一。
正如并非每一位军事家都如“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一个生意人在凭着自己的才智、实力驰骋商场的时候,对于自我力量,特别是能力极限作出恰如其分地准确判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自我发展方向的确立、规模以及时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