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顶级人物成功大智慧-胡雪岩卷 > 第25章

第25章

计划受阻或败局已定时,不至于惊慌失措而导致处置失当,把事情越搞越糟。而且还可以退为进,进行迂回包抄,或金蝉脱壳,获得喘息之机。

胡雪岩在事业发展之初也冒风险,开钱庄本就是个风险极大的的行业。但胡雪岩极谨慎,而且有王有龄作靠山;在接受太平天国的逃亡兵将的匿产存款时,也早想好了退路,用“人家来存款的时候,哪个晓得他的身份?他额头上并没有写着字:我是长毛。”这确实不失一个一旦事败之后开脱自己的理由。

胡雪岩为了控制生丝市场,大量囤积生丝、蚕茧。到他破产前一年,为囤积丝、茧投入的资金已达两千万,而且继续投入资金增加丝、茧积量。胡雪岩认为洋商之所以压价,一是因为洋商以为他胡雪岩在现有情况下一定会急于脱货兑现,无论价格多低,他都会接受。二是现在市场上还有货,可以不急于买他胡雪岩的货。正是这样一种估计,促使胡雪岩不仅不降价,还有投入资金加大囤积。他这样做,一是要做出一种姿态告诉洋人——我胡雪岩并不急于脱货求现,二是要将上海市场上的生丝市场垄断,打消洋人从别的渠道购得生丝的念头。洋人买不到丝,自然要来找我,这样就更奇货可居了。

除此以外,胡雪岩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和朝廷争口气。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府和外国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国官不恤商而外国政府却尽力帮助本国商人做生意。比如洋人到中国买丝,本来盈亏釉负,与政府毫不相干。但他们的政府却帮他们说话,要求中国降低捐税,以减少他们的成本。他如今做生丝生意销洋庄,和外国人一较高低,为民族争利益,但朝廷不仅只是那里看热闹,甚至还说冷话,扯后腿。为了争口气给朝廷看,他还是得挺住。

一个自诩只知道“钱眼里翻翻跟头”的商人能有这样一番壮志情怀,的确让感佩。但<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兵,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之所以不能以愠怒兴兵,是因为兴于愠怒必蔽于意气,蔽于意气则必然惑而不明,正常情况下一定给予高度注意而决不致于忽略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弃之不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败局在没有正式交战之前其实就几乎定下来了。所以<孙子兵法>特别告诫,兴兵之道在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且须“明主谨之,良将谨之”。

胡雪岩却犯商家大忌,不顾客观形势,徒乱冒险。表一面上看来他是针对市场情况作出的生丝决不降价脱手,实际上这一年,洋庄极不景气,整个国际生丝市场的价格都趋于疲软,上海一级生丝价格是每两17先令4便士,而伦敦生丝市场公为16先令个便士。洋商自然不会在上海高价买进而在伦敦低价售出;进一步投入资金更是不智,生丝不适合存放时间长,而且他已经被丝茧压进大笔资金而导致资金周转不灵。而洋人实力雄厚,万一洋人联合起来对付他,双方形成僵局,吃亏的一定是胡雪岩自己。胡雪岩虽然也想好了对付洋人联合的办法,即自己收购倒闭的机器缫丝厂,也从事机器缫丝,以增强与洋商对抗的实力。但由于胡雪岩一直反对机器缫丝,再加上宓本常为掩盖自己挪用公款的罪恶行径而加之阻挠,这一招也没起到作用。到这一年底,挤兑风潮起,他也就彻底崩溃了。

其实,胡雪岩不该冒这个险,一是这个险不值得冒,朝廷不管你是生是死,也就捞不到什么名;本来国际生丝市场就趋于疲软,而且生丝不能存放太长时间,也就不能获利,名和利都不能获得,冒这风险显然不值;其次,一旦失败,自己的全部资金都要赔光,将一败涂地,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且自己的资金有限,钱庄和典当支撑不起这么大的资金需求。假若胡雪岩能审时度势,在开始积压时,就降价卖出大量生丝,那么钱庄被挤兑时,也就有

强大的的资金渡过难关了。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胡雪岩历史性地失败了,历史改变不了这一切。

经商之道与战事之道是相通,明知打不过还要打,误把赌气当争气,铤而走险,往往是“搬走石头砸自己的脚”。敢于冒险,懂得如何去冒险,个中玄机,实在高深精奥,行于商道者,不可不察。

更仆难数回天乏力

胡雪岩眼界颇高,自信心极强,凭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扩张热情拓展事业领域。但经常远离在商言商的范畴,在经商过程中凭一人之力挑千肩重担,动辄加诸社会使命,在事业的鼎盛时期,胡雪岩凭自己强大的实力还能独自支撑,但这些社会使命使胡雪岩犹如重负压骆驼,一斤一斤往上压,起先骆驼不在乎,后来则挣扎硬挺。到了最后,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