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相配的。
第三十二唯天下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①天下之大经②,立天下之大本③,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④其仁,渊渊⑤其渊,浩浩⑥其天。苟不固⑦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经纶:治国之喻。
②大经:大常道之谓。即君臣、父子、兄弟、上帝、朋友五伦也。
③大本:人道人性之根本也。
④肫肫:诚恳貌。
⑤渊渊:深静之貌。
⑥浩浩:广大之貌。
⑦固:实在也。
【译文】
独有天下最诚的人,才能治理天下人伦的大纲,确立天下的大本,并且知道天地之变化,他岂是有特别的倚靠?就只依着自己的诚心做去就是了。他那切实恳挚,就是仁的表现;他那深静清远,就好像潭水一般;他那广大无垠,就好像天一般。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圣智而通达天德的人,谁能知道他呢?
第三十三诗曰衣锦尚纲
诗曰:“衣锦尚①。”恶其文之著也②。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③;小人之道,的然④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⑤,温而理⑥;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⑦,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⑧。”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⑨,尚不愧于屋漏⑩。”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注释】
①衣锦尚:为诗经街虱硕人篇句。衣,穿也。锦,彩色之绸衣。尚,谓加上一件单层之罩衫。
②恶其文之著也:著,过分也。谓嫌恶那衣服色彩的过分艳丽了。
③然而日章:暗然,幽暗之貌。章,彰也,显明之谓。
④的然:明貌。
⑤简而文:简单而有文采之谓。
⑥温而理:温和而有条理。
⑦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远之近,朱点谓:“见于彼者,由于此也。”知风之自,朱熹谓:“著乎外者,本乎内也。”知微之显,朱熹谓:“有诸内者,形诸外也。”愈樾古书疑义举例则以为此三“之”字,皆为连词。知远之近者,知远与近也。知微之显者,知微与显也。“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犹易系辞傅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也。”然则“知风之自”句,当作何解?风读为凡,风字本从凡声,故得通用。庄子天地篇:“愿先生之言其凡也。”风即凡字。自者,“目”字之误。周官宰夫职:“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郑注:“治凡,若月计也。治目,若今之日计也。”然则“凡之与目”,事有巨细,故以对言,正与远近微显“例也。”愈氏之说,可供参考。
⑧潜虽伏矣;亦孔之昭:为诗经小雅正月篇句。潜,隐藏也。伏,看不见之意。孔,甚也。昭,明也。
⑨相在尔室:相,视也。尔:你也。言君子独居于内室也。
⑩屋漏:言室西北隅最深处。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奏,进也。假,临也。靡有,无有也。言神降临时,虽无言语,但人受其感化,肃敬而无所争也。
钺:,斧也。即大斧,皆古之刑具。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诗周颂烈文篇句。不显,犹言岂丕显。谓君子所显的是德。百辟,诸侯也。刑,同“型”,法式也。即效法的意思。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此诗经大雅皇矣篇句。予,我也。怀,眷念也。以,犹与也。
德輶如毛:此诗经大惟丞民篇句,犹,轻也。言德之感化,不着痕迹,其轻如毛。
毛犹有伦:伦,比类。谓毛还是有轻重的,亦即毛发不够形容那不显的妙处。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此诗大雅文王篇向。载,毛传:“载,事也。”言上天之事,无声无臭也。孔子所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此意也。
至矣:这才将那不显惟德形容得最好呢。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