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解说】
杜耒(lěi),字子野,号小山,宋代盱江人。
诗的实际主题为寒夜迎客来。故开头一句点明。以茶为
酒,表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雅意至情。竹炉(相当于现
在用背篓等装泥做的炉子)言其朴质,汤沸火红之景非常逼
真,似乎目见其色耳闻其声。十四个字写了七件事物,有声
有色。
后二句说寒夜之景:景的特色是月色与寻常不同。为什
么今夜的月亮同以往相比却显得不同了呢?是因为有了梅
花。月光梅影,暗香浮动,月色更清幽,所以不同,这与寒
夜客来有什么关系呢?梅花象征客人的品质,客来了不设酒
而品茶清谈,那么主客之见识和情谊可想而知,是清谈而又
情意契合的。
此诗在描写上用敷陈其事的赋法。在结构上用\"突接\"
手法。所谓突接法:从表面上看,文章的脉络中断了,前后
不连系,但实际是贯通衔接的。比如这首诗,前二句说寒夜
客来怎么样,后二句突然撇下客来不管却去说月亮、梅花,
后二句与前二句似乎牛头不对马嘴,不连贯了,但它们是连
贯的。第一都是\"寒夜\"之事,更重要的是梅花和月同客来
有内在的联系,写梅即是写客,暗中呼应,来客和梅花的高
洁写得浑然一体却又不着痕迹。这种联系在散文里用\"过
渡\"的语句来衔接,诗歌\"声律既严,文律不得不宽\",容
许省略这种过渡性词句而有最大的跳跃性,造成\"横崖断
岭\"的形式。这种突接手法修辞上叫\"跳眼\"。有突出主题
的作用。因为要求读者从表面的不连贯去求诗人的用心,能
吸引人去思考探求,就更能体会诗味。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①百尺楼台水接天。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
①征雁:由北南飞的大雁。这句说,蝉声没有了,
听到的是大雁雨飞叫的声。②百尺:形容很高。这句说,秋天的晚
上,登上寝楼远望,秋霜和月色交映,象碧波接连着青天一样。③青
女:****是霜神,见《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
霜雪。”素娥:嫦娥,月宫中的仙女。斗:比赛。婵娟:美好
的容态。这两句说,霜和月都不怕冷,它们各自施展本领,正在争妍
斗俏呀!
【解说】
李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唐代怀州人。诗词藻艳丽,与温庭筠,段成式俱以俪偶相夸,号\"三十六体\",宋杨大年等仿其诗体号\"西崑体。”
这是吟咏霜月的诗。首句以\"雁\"和\"蝉\"点
明时令:夏天已经过去,蝉声没有了,听到的是南飞大雁的
叫声,这说明是深秋的节气了。第二句是写登楼远望所见的
景象:长空明净,万里无云,秋霜与月色有如水天一色。这
一句表面是写\"水\"和\"天\",其实是写\"霜\"和\"月\"。
接着,作者浮想联翩,认为这是青女、素娥不怕寒冷,
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看谁的容貌美丽妖娆。在这诗
里,作者没有停留在静物的描绘上,而是着重写出由景物引
起的感受,所以把景物写得新鲜动人。
梅
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①。
只因误识林和靖②,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释】
①甘心:即心甘情愿。
②林和靖:宋代隐居的诗人,种梅于孤山,以梅鹤自
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最得梅花的神趣。
【解说】
首句说梅花品质的芳洁,半点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