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①,朔云边月满西山②。
更催飞将追骄虏③,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
①汉关:指唐军驻守的关城。②西山:指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岷山,
它是唐代西蜀防御吐蕃入侵的屏障。③骄虏:指扰犯内地的吐蕃
军队。
【解说】
严武(726-765),华州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附近)人。
曾两任剑南节度使,以军功封郑国公。他在蜀期间,虽然生
活奢靡,实行苛政,但在抵御吐蕃侵扰,巩固边防方面,却起
过一些积极的作用。杜甫在流落西南期间,曾受到他的照应。
这诗的前两句写西南军城
早秋面临战事的紧张气氛。
我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多选择秋高马肥的季节
入侵内地,\"秋风入汉关\",表明这个严重时刻已经到来。”朔
云边月满西山\",时令和景物都关合着战事,取材是典型的。
后两句写主将下达命令,让骁勇善战的部下掌握时机,追歼
来犯者,不使一人逃脱。两句诗一气直下,收结得气完神
足,生动地表现出唐军官兵斗志昂扬的风貌,并能从中看出
一个全局在胸、善于用兵的主将的个性特征。
逢入京使①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②,双袖龙钟泪不干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入京使:指由西北边境回返京都长安的使者。②漫漫:读平声。
③句谓以袖拭泪。龙钟:泪水乱流的样子。
【解说】
这是一首表现思乡伤情的诗。唐天宝八载(749),诗人
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的书记,诗即写于自长安赴安西
的途中。首二句极写思乡之情:诗人西征万里,回首长安,
渐行渐远,所以说\"东望路漫漫\";思乡而不得归,乃至流泪
不止,双袖沾湿,足见销魂伤神。后两句切题,\"马上相逢\"
关合首句的\"路\"字,而路逢使者,行旅匆匆,只能道一声\"传
报平安\"而已,一片沉重的思乡之情,俱在其中,非常真挚感
人。
观祈雨①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②。
朱门几处耽歌舞③,犹恐春阴咽④管弦。
【注释】
①祈雨:求雨。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龙\"是兴云布雨的神物。遇到
干旱时便到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这是旧时代的一种迷信活动。
②萧管:指笛箫一类的管乐,这里指吹奏乐器。水庙:龙王庙。
③朱门:红漆的大门。这里指富豪权贵之家。几处:多少处,处处。耽:
沉溺,入迷。一本作\"看\"。④咽:滞塞,这里指乐器发音不响亮。
【解说】
李约,唐代诗人,唐宗室的裔孙。字存
博,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人。宪宗元和(806-810)
年间,曾任兵部员外郎,又曾为浙西节度使李铸的幕僚。后
弃官归乡。
此诗首句着眼于农事,用桑条无叶、土地扬尘两个细节
表现旱情的严重,为祈雨作铺垫。第二句正面写祈雨:箫管
声声,人情沸沸,可以想见人民求雨的焦急。三、四两句采
用对比手法,写豪门贵族全然不顾民生疾苦,却唯恐天阴,
乐器受潮,影响他们清歌曼舞,寻欢作乐。对比鲜明,笔锋
犀利,语言辛辣,强烈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
实,讽刺了豪门贵族的荒淫生活。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①。
【注释】
①笑春风:形容春日桃花盛开的风韵。
【解说】
崔护,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