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楚辞、千家诗、人间词话、诗品 > 第34章 千家诗18

第34章 千家诗18

这是作者仿古乐府描写班婕好(jiéyú捷余)

的怨恨的诗。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宫妃,有贤才,起初很得

宠幸,后来因为赵飞燕得宠而受到汉成帝的冷落。她退居于

长信宫后常作诗抒发内心的伤痛。这首诗描绘班婕妤失宠后

的悲愤。全诗情调哀楚感人。

题竹林寺

朱放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解说】

朱放,字长通,唐代襄州人,隐居剡溪。嗣曹王皋镇江

西,辟为参谋。贞元年间召为左拾遗,不就。此诗当作于为

参谋时。竹林寺在庐山。诗人游名山、览胜景、感年华之易去

而作此诗。一、二句倒置,诗人游竹林寺近看寺院之景,远眺庐

山之胜,概括为烟霞此地多。”烟霞\"写山的颜色,多则美

不胜收,因此感到人生太短了,以有限的生命对无穷的美,故

感其促。因此,我对竹林寺这么殷勤,竹林寺亦对我无限殷

勤,但又能几回过往呢?此亦隐逸一类的诗。歌颂清闲,逃

避现实。不过诗人有官不做而又任参谋之职,是谓大隐于

朝。

三闾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②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③

【注释】

①三闾庙:即屈原庙,在今湖南省芷江县。屈原,

战国时楚国人,曾任三闾大夫(官名),掌管昭、屈、景三姓贵族,

后人常以三闾大夫指代屈原。②沅、湘:即沅江、湘江,均在湖

南省,向北流入洞庭湖。它们的流域是屈原当年生活和流放的地方。

屈子:即屈原,古时用\"子\"表示尊称。这两句说,沅江、湘江的

水永远总是这样地流不尽,屈原的怨愤,正象日夜向前奔流的沅江和

湘江水一样深长。③萧萧:秋声吹动树林发出的声音。这两句说,

太阳下山时秋风吹动枫树发出萧萧的凄清声,大概还渗透着当年屈原

的哀怨吧。

【解说】

戴叔伦,唐代润州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他的诗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有一部分反映社会纷乱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其他多写他的隐逸的生活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情趣。著有《戴叔伦集》。

这首诗是凭吊屈原时所作。第二句是全诗的题

旨。作者在诗中虽没有用上涉及屈原生平事迹的一词一字,

但从所描绘的景物、渲染的气氛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都

和屈原一生的遭遇及其忧怨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诗采用

兴比的方法来写,一、二句写屈原\"怨\"的深长,象沅江、湘

江日夜流不尽的水一样;三、四句又用日暮秋风吹动枫树发

出萧萧的声响,比作当年屈原内心发出的凄清的怨声。

易水送别①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②。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题解:战国七雄混战的结果。秦国日益强大,六国

纷纷割地求和,遣子为质。燕太子丹尝质子秦,秦王待他不

好,并说要乌头白,马生角,才放丹回国。丹逃回赵国,但

怕秦国来打赵国,于是阴谋刺杀秦王。后得勇士荆轲,把匕

首藏地图中,借献地图时杀秦王。荆轲出发时太子丹在易水

为其饯行。参加的人皆着自衣冠来送行。荆轲起舞作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详《史记·刺客

列传》。

②冲冠:此借用蔺相如事。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换秦

十五城。已把璧献秦王,知秦王无意偿赵十五城,乃诈取回

璧,却立倚殿柱,怒发上冲冠,直斥秦王,终于完璧归赵。

详《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解说】

骆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唐武后时数上疏言事,

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弃官去。后徐敬业起兵讨武氏,为

檄数武后罪,后读但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