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兖州城楼①
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②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③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④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⑤
【注释】
①兖(yǎn演)州:今属山东省,杜甫的父亲杜闲
当时在那里做司马。②东郡:自秦汉以来,兖州都设郡,加
上地处我国东部,所以称东郡。趋庭:语出自《论语》:“鲤趋
而过庭。”因之以后均用\"趋庭\"作为承受父亲教导的代称。纵目
:纵其目力,远眺的意思。初:初次。这两句说,我到兖州探
亲,第一次登上南楼远眺。③海:这里指东海。岱:泰山,
古时称东岳,也称岱山、岱宗。入:一直伸展到。青、徐:
即青州、徐州。这两句说,但见天上的浮云与东海边的泰山相接,而
那辽阔的平野一直伸展到青州、徐州。④秦碑:秦始皇下令刻的
石碑。鲁殿:即灵光殿,在兖州曲阜县城中,是汉景帝鲁共(gōng
恭)王所建造。余:残余,残迹。这两句说,那孤嶂上保留着秦
始皇所刻的石碑,荒城里还留下灵光殿的残迹。⑤这两句说,这些
地方的古迹从来就很多,现在登楼远眺,不免使我产生无限的感慨。
【解说】
这诗是杜甫年仅十五岁到兖州探亲,登兖州城
楼时写的。
诗的开头两句对仗工整。首联点明题意,中间四句写登
楼所见的景象,其中三、四句的\"连海岱\"\"入青徐\",
真是纵横千里,宏伟壮阔,这是写远景。正因为这样,前
句用\"纵目\"两字极为恰切。五、六句的\"秦碑在\"\"鲁殿
余\",这既是写近景,又是写名胜古迹,从而引出末联怀古
情怀。作者随手写来很是得心应手。全诗气象壮阔,章法谨
严而又不呆板。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④。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⑤。
【注释】
①题解:阁在终南山半山间。
②诸天:佛教术语,指众神佛居住之界。此句亦可解
“诸\"为\"于\",言逼近于天。
③万井:街道四方如井,街道多如井。
④低秦岭,小渭川:都是意动用法,但在诗句里叫化实
为虚。
⑤金仙:汉明帝梦一人身长一丈六尺,紫金身,以向
群臣,曰,西方有圣人叫佛,巍巍丈六紫金身。后遂以蔡愔
入西城(今印度)求佛,佛教遂传入中国。
【解说】
总持阁在终南山之半,故曰\"逼\",曰\"近\"。半山而
逼於天,近于太阳,则其高可知。全诗皆从\"高\"字来写景
来抒情。因为高,故晴天可见***上的树,雨天可见五陵
的烟雾,写近景;因为高,故秦岭低于槛外,窗中的渭水显
得小小的,写远景。而人的心情亦随之而变化,晴则气象一
新,雨则情绪愁烦,从\"开\"、\"愁\"、\"低\"、\"小\"等
字中呈现种种色相,有种种烦恼,而这一切都因不识佛理,不
能清心寡欲,不悟四大皆空。今天登上这个总持阁,总算有
点觉悟,悔识清净理之不早,如早知清净之理,就长此以往
皈依佛法,侍奉****了。
诗写景有气势,\"低\"、\"小\"二字的用法值得玩味。
“开\"字亦用得好,有气魄。但思想内容则是消极的。
送崔融
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①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②
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③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④
【注释】
①行出将:命令大将出征。书记:旧时在官府中
主管文书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