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水东,\"皆可证。
【解说】
这诗大约是欧阳修五十多岁时所作。此时他已结束了
因被贬、迁转而延续了十二年的地方官生活,回到朝廷。但
弄权小人怕他再被重用,便多方对他诬蔑、诽谤。他见朝廷
腐败、小人得志,自己却无力改变这种***面,所以很自
然地产生了归田之思。这诗就写他由秋天风物的触发而产
生的十分复杂的感想。首联开门见山,把美好的节物和黯
然的心情做了强烈鲜明的对比。颔联承首句,点缀节物。秋
风飒飒,细雨霏霏,然而也有销寒的美酒和傲然竞放的菊
花。这就在萧瑟凄迷的气氛里给人带来不少兴奋和慰藉。
这是名联,写得情味婉妙。颈联承次句,说明感慨的原因。
他深以政事为忧,但自己却双鬓已白,只是坐食官禄,这种
处境不禁使人生悲。尾联是他无限感慨后得出的结论:洁
身自好,到颍东去隐居吧。这个结论看来有些消极,但却从
侧面反映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不肯尸位素飡的品质。
和石曼卿明河咏①
苏舜钦
八月银河好,天高夜自明。
楼台通迥意②,风露得余清③。
几为浮云乱,都宜小雨晴④。
离人⑤强回首,耿耿邈无情⑥。
【注释】
①石曼卿:名延年(994-1041),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太子中
允、秘阁校理。有《石曼卿诗集》。明河:银河。②这句写自己在楼
台遥望天空,心神远驰。迥:远。③此句意谓享受一点七夕以后的
风露的余清。风露:指七夕(旧历七月七日)的金风玉露。李商隐《辛未
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④二句是说银河多次
被浮云扰乱,看不分明;只有雨晴后的银河最亮。浮云:似指小人。
如《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即以\"浮云\"指小人。
这里疑指吕夷简之流。《世说新语·言语》载:“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
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
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日:\'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
邪?\'\"这种戏语,也是双关社会政治的一种譬喻。可与此二句参看。
⑤离人:指牛郎和织女,不必实指人间的离别情事。⑥耿耿:明亮
的样子,形容银河。邈无情:是说银河无情,把牛郎织女远远隔开。
邈,远。
【解说】
苏舜钦,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
江县)人,后来迁居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少慷慨有大志。
宋仁宗天圣年间,学者为文多有追求对偶骈俪的毛病,只有
苏舜钦和河南穆脩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后
来因为他参与范仲淹的政治革新集团,被权臣王拱辰诬陷
免职,寓于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买水石作沧浪亭,努力
读书,常发愤懑于诗歌。诗风飘洒豪畅,尤长于七绝。与梅
尧臣齐名,世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
这是作者和友人石曼卿的诗。据《宋史》,仁宗时,权臣
吕夷简当政,曾于明道二年(1033)和景祐三年(1036)以\"越
职言事\"、\"任用朋党\"等罪名诬陷正直的朝臣,使范仲淹等
人一再贬官外放。景祐四年(1037)以后,仁宗逐渐醒悟,康
定元年(1040)正月,又\"尽除越职言事之禁\"。这就是庆历
变法的历史背景。又按,石曼卿卒于庆历元年(1041),此
诗应该是这年以前的作品。首句\"八月银河好\"是全诗纲
领,不但写实、点题,而且也隐指朝廷的政治形势。其他几
句都围绕这个题旨展开铺叙。次句以\"天高\"承\"八月\",以
“夜自明\"申说\"银河好\"。颔联说明所望者乃七夕以后的银
河,所以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