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逮汉李陵两句:逮:及、到。李陵有《与苏武诗三首》,皆五言。苏
东坡疑其伪作。达按:萧统《昭明文选》载李陵诗三首。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云:“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
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可见刘勰当时已疑其伪。钟
嵘《诗品》成书在刘勰《文心雕龙》之后,而谓李陵\"始著五言之目\",亦
当时未定之说。目,篇目。
②\"古诗\"眇邈五句:古诗:东汉末年,出现一批不著作者姓名的五言诗,流传甚广,刘勰、钟嵘,萧统等均名之曰。”古诗\"。其中最有名者为
《文选》所选《古诗十九首》。眇邈:(miǎomiǎo秒):久远。人世:指
“古诗\"的作者及其年代。难详:难知。推:推论、推断、推测。文体:
指文章风格。固:肯定之词。炎汉。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朝代
的变衍更替,汉为火德,故称炎汉。制:本指写作,这里指作品。衰周:
周将衰亡之时,即周朝末年。倡:通唱,指诗作。
【译文】
到西汉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这一项目了。古诗的时代久远,作者和时代难以详考,推究它的体裁,实是汉代的创作,不是周末的开始。
【原文】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①。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②。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③。东京二百载中,唯有班固《咏
史》,质木无文④。
【注释】
①自王、扬、枚、马之徒三句;王:王褒,扬。扬雄,枚:枚乘,
马:司马相如。四人均为汉代著名辞赋家。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王褒有赋十六篇,扬雄有赋十二篇,枚乘有赋九篇,司马相如有赋二十九
篇。竞爽:争胜。吟咏:指诗歌。古时诗歌皆入乐,故曰吟咏。靡闻:未
之闻也。
②从李都尉四句:李都尉:李陵,汉武帝时拜骑都尉。班婕妤(jiéyú捷
于):班姬,汉成帝时为婕妤。婕妤,女官名。婕妤亦作倢伃。班婕妤有《怨
诗》一首。此四句谓:从李陵到班姬,将近百年,除了一位女诗人,诗人
只有李陵一人。
③诗人之风,顿已缺丧;风:风气。亦可解为讽咏,则指诗作。顿:
骤然。缺丧:断缺,丧失。
④东京三句:东京:指东汉。东汉都洛阳,西汉都长安。史称长安为
西京,洛阳为东京。东汉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汉献帝延
康元年(公元220年),共一百九十五年,故曰东京二百载,取其约数。班
固《咏史》:班固有《咏史》一首,见《文选》卷三十六《策秀才文》注。
质木无文:质朴、木讷而无文采。
【译文】
从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作者,辞赋争胜,诗歌创作没有听说。从陵到班婕妤,约一百年中,有位女作家,只有一人罢了。诗人的作风,即时丧失。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质朴没有文采。
【原文】
降及建安①,曹公父子,笃好斯文②;平原兄弟,郁
为文栋③,刘桢、王粲,为其羽翼④。次有攀龙托凤,自
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⑤。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⑥。
【注释】
①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19年。
②曹公父子,笃好斯文;曹公父子,有二说,一谓指曹操、曹丕、曹
植:一谓指曹操、曹丕。当以后说为妥。操,丕即魏武、魏文,以至尊之
位而笃好斯文,宜其相提并论也。曹植自在下文\"平原兄弟\"中矣。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论及三曹,层次极为分明,曰:“魏武以相王之尊,雅
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笃。
甚。斯文:《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文,本指礼乐制度。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