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序
【原文】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①。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②。
照烛三才③,火军丽万有④,灵祗待之以致飨⑤,幽微藉之
以昭告⑥。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⑦。
【注释】
①气:气候,节气。节候更替,萌动万物。物之兴衰,人赤感焉。刘
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其义略同。
②摇荡性情两句;摇荡:振动、感动。形:表现。诸:之乎、之于。
《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此亦本前人之说。
③烛:照耀。作动词用。三才:指天、地、人。《易·说卦》:“是以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
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④火军丽:辉照、辉映。火军,同辉。丽,附丽,万有:万物。
⑤灵衹(qí其):神灵。灵,泛指神灵。衹,地神。飨(xiǎnɡ亨):祭
献。致飨:享用祭献之物。待:等待。
⑥幽微:幽奥深隐之物,亦指鬼神而言,藉:凭、借。昭告:明白地
揭示出来。
⑦动天地三句:语出《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
于诗。”莫近:莫过。此系古人对诗歌作用夸大之说法。
【译文】
节气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感动人,所以动摇人的性
情,表现在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得
光辉艳丽,神灵靠它来接受祭祀,幽冥靠它来祷告;感动天
地鬼神,没有比诗歌更接近了。
【原文】
昔《南风》之词①,《卿云》之颂②,厥义夐矣③。夏
歌曰:\"郁陶乎予心\"④。楚谣曰:“名余曰正则\"⑤。
虽诗体未全⑥,然是五言之滥觞也⑦。
【注释】
①《南风》之词:根据《礼记·乐记》的记载,《南风》为虞舜所
作,其词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
之财兮。”后人疑其伪。
②《卿云》之颂:据伏胜《尚书·大传》记载,舜将禅让于禹,俊杰
百工相和而歌曰:“卿云烂兮,糺系曼兮。日月光华,旦复且兮。”
③厥:其,夐(xiònɡ兄去声):远。
④夏歌句:夏歌指《五子之歌》,原文久已失传。现存伪古文《尚书·
五子之歌》为后人伪作。”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为其中之歌词。郁陶
(yáo摇):忧思积聚的样子。
⑤楚谣句:屈原《离骚》有句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⑥诗体未全:达按:《诗品》论诗,只限五言,寻根溯源至于《南
风》、《夏歌》;然《南风》未必五言,《卿云》只有四字,《夏歌》其
为伪作,《楚谣》原是杂言。其中偶有五言之句,故曰\"诗体未全\"耳。
⑦五言之滥觞。滥觞(lànshānɡ烂伤):《孔子家语·三恕》云:“江始
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王肃注:“觞可以盛酒,言其微也。”指江河发源
处水极浅,仅能浮起酒杯。后以滥觞喻事物之开端。
【译文】
从前《南风歌》的词,《卿云歌》的歌颂,它的意义是深
远的。夏代的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辞》说\"取我的名
叫正则\",虽然诗的体裁不全是五言,然而是五言的开头。
【原文】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①。”古诗\"眇邈,人
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