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心态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何况从自然之道中忘却外物而保全完整的心态呢?圣人化藏于自然,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复仇的人不折断利剑,虽有怨恨,却不怨恨飘落的瓦片,所以天下人人平等相处。因此没有攻击争战的动乱,没有被残杀屠戮的人,就是由于这个道理。”
“不去开启人的智巧,而去开启自然的天性。开启自然的天性就能培养好的道德,开启人的智巧就会产生贼害之心。不满足于道德的修养,不疏忽人为的祸患,人就能接近自然的规律。”
--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痀(ju,一声)偻:老人曲背的样子]者承[承:用杆去粘]蜩((tiao,二声):蝉],犹掇[掇: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厥:通“橛”,竖)株拘[株拘:即“株枸”,树根盘错处];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反不侧:指身心都不变化],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在用杆子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真是有技巧啊!捕蝉有什么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是有技巧的。在竹竿头上叠放起两个丸子,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不会掉下来,那么捕蝉时失手的情况就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次数,十次里面最多只有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能练到这种程度,就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简单。我立定身子,就像一根断树桩,我用手臂举着竹竿,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就是说这位驼背的老人吗!”
--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觞深:渊名]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习而后能。若乃夫没人[没人:指能潜入水底的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渊渡河,摆渡人驾船的技艺灵巧娴熟。我问他:‘可以学会驾船吗?’摆渡人说:‘可以啊。善于游泳的人经过多次练习很快就能驾船。如果是善于潜水的人,即使他不曾见过船也会熟练地驾驶。’我进一步问他怎样学习驾船,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多练习几次就能学会驾船,是因为他们已经熟悉和适应水性。至于那些善于潜水的人,为什么说没见过船也会驾驭呢?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对待翻船就像车子倒退一样。船的倾覆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
象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他们的内心都不会被扰乱,到哪里都一副从容自得的样子!用瓦片作为睹注,往往碰巧取胜,用衣带环作为赌注,就会害怕心虚,用黄金作为赌注,就会心智昏乱。他们碰巧得胜的机率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所顾忌,重视身外之物。凡是重视身外之物的,他们的内心必然会笨拙。”
--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拔篲:扫帚]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仲尼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