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第12章 颜氏家训7

第12章 颜氏家训7

的人对于避讳,比古代更加讲究。凡是为儿子取的名字,

都应当为孙辈们留些余地,使其不因避父讳而陷于尴尬境地。在

我所亲近熟识的人中,有讳“襄”字、讳“友”字、讳“同”字、讳“清”

字、讳“和”字、讳“禹”字等常用字的,大家聚会的时候,交往疏远一

点的人仓猝之间不知所讳,结果触犯了很多人的家讳,使听者辛酸

悲苦,大家也甚感无聊尴尬。

从前司马长卿因仰慕蔺相如,所以改名为相如。顾元叹仰慕

蔡邕,所以改名为雍。而东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

人叫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的姓都一起拿来作了自己的名或字,

这也是很鄙俗的事。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辱骂奴仆为畜牲,而现在的一些愚蠢的

人,却以此互相戏骂,还有人指名道姓说谁是小猪小牛的。有识之

士在旁边看到了,还要掩住耳朵(不忍听这肮脏的话),何况那些被

辱骂的人呢?

最近在议曹一起商议百官的品级俸禄之事,有一个显要的权

贵,是一位当代名臣,他的意思嫌所商议的俸禄过于隆厚。北齐有

一两个教士族子弟文学的人,对这位权贵说:“现在天下统一,应为

后代作出典范,岂能还按原来在关中时的那一套办事呢?您一定

是像陶朱公的大儿子一样小气吧!”大家听了一起欢笑,也不因此

而有什么嫌隙。

从前侯霸的儿子,称他的父亲为家公;陈思王曹植称他父亲为

家父,母亲为家母;潘尼称他的祖上为家祖。古人的这些称呼,已

被今人当作笑料了。现在南北风俗,称其祖上和父母亲时,没有谁

说“家”字。只有那些村野中的鄙贱之人,才会有这样的称呼。凡

是与人交谈,谈到自己的伯父时,就按照父辈中的排行来称呼他,

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所以不敢称“家”。凡

是说及姑母、姊妹等女子时,已经出嫁者,就用丈夫家的姓氏来称

呼她,没出嫁的就按辈份及在兄弟姊妹中的排行顺序称呼她。也

就是说女子出嫁后就成为婆家的人,故不能称“家”。对于子孙不

能称“家”的原因,是因为对晚辈的轻视。蔡邕的书信集中,称呼他

的姑母、姐姐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信集中也说到“家孙”,现

在都不这么称呼了。凡是和别人交谈,称呼对方的祖父母、伯父

母、父母及年长的姑母,都要在称呼前加“尊”字,自对方叔父母以

下,则在称呼前加“贤”字,这是为了表明尊卑差别的。王羲之在信

中,称对方的母亲与称自己的母亲相同,在称呼前不加“尊”字,现

在的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里,是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吊唁

的,如果不写信的话,就过了节再整饬衣冠亲自去表示慰问。北方

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特别重视吊唁活动,这在礼仪上没

有明文记载,而我是不赞同的。南方人有客人来家时不去迎接,见

面时只是拱手而不行礼,送客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

要送到门口,相见时作揖行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我赞许他们

这种迎来送往的礼节。

过去,王公诸侯都自称孤、寡、不穀,从那以后,即使是孔子那

样的至圣先师,与学生谈话时也都自称名字。后来虽然有人自称

臣、仆,但这大概也不多。江南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

都记载在《书仪》这种书中。北方人多自称其名,这是古人的遗风,

我赞许他们自称其名的作法。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理应当产生感念仰慕之情,这在古人是很

容易的,而今天的人却感到困难。江南人在事情迫不得已的时候,

需要与人谈及家世,必定是以书信的形式,很少有当面谈论的。北

方人却无缘无故地找人聊天,甚至到家中相访。像这种谈及家世

的事,是不要施加于别人的。如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