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第12章 颜氏家训7

第12章 颜氏家训7

虽然是一种机敏

的回答,但从礼仪上却是讲不通的。我曾经问周弘让说:“父母亲

的中表姊妹,你怎样称呼她们?”周弘让回答说:“也把她们称作丈

人。”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把丈人的称呼加给妇人的。我的亲表们所

奉行的称呼是:如果是父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姑;如果是

母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她们

为丈母,士大夫则称她们为王母、谢母等等。而《陆机集》中有《与

长沙顾母书》,其中的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不这样称呼了。

齐朝的士大夫们,都称尚书左仆射祖珽为祖公,完全不在乎这样称

呼会与祖父的称呼有嫌涉,甚至还有当着祖珽的面用这种称呼开

玩笑的。

古时候,名是用来标明自身的,字是用来表示德行的,名在形

体消亡后就应对之避讳,字却可以作为孙辈的氏。孔子的弟子在

记录孔子的言行时,都称他为仲尼;吕后贫贱的时候,曾经称汉高

祖刘邦的字“季”;到汉代的爰种,称他叔叔的字“丝”;王丹与侯霸

的儿子说话时,称侯霸的字“君房”;江南至今不避讳称字。河北的

士大夫们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称做字,字当然更称做字。

尚书王元景兄弟俩,都是有名望的人,他俩的父亲名叫王云,字罗

汉,他们对父亲的名和字全都加以避讳,其他的人避讳,就不足为

怪了。

《礼记·间传》上说:“服斩缞的人哭泣,一口气,一吐而尽,就像

有去无还的样子;服齐缞的人哭泣,声音一高一低,连续不断,好像

有去有来;服大功孝服的人哭泣,每一声有几个高低,最后还要拉

长余音;服小功或缌麻孝服的人,只要哭得有悲哀的样子就可以

了。这些就是不同程度的悲哀在声音上的表现。”《孝经》上说:“孝

子痛哭父母的哭声,气竭而后止,不会发出余声。”这些话都论说哭

声有轻微、沉重、质朴、和缓等种种区别。按礼俗以哭时杂有言语

者叫做号,如此则哭泣也可以带有言辞。江南地区在丧事哭泣时,

经常杂有哀诉的话语;山东一带在服斩缞重丧中,哭泣时只是呼叫

苍天,在服一年齐缞及大功、小功以下丧的哭泣,便只是倾诉自己

悲痛多么深重,这就是号而不哭。

江南的风俗,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相识的人,又

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丧家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

往。解除丧服之后,丧家的人即使与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开他,

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路程遥远而不能前来吊

丧的,写信表示慰问,也是可以的;如果连书信也不写,丧家也会像

对待同城邑而不亲来吊丧的人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

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者,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是不握手

的;如果吊丧者只认识披戴较轻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到治

丧的地方去吊唁,而是改日准备好名刺再到丧家去表示慰问。

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

《论衡》说:“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丧。”而今那些没有教

养的人,辰日有丧事,不问轻丧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声

音,并谢绝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

有罪的,上天要减掉他的寿命。”丧家在朔日望日,痛哭的感情特别

深切,难道因为珍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我也弄不明白。

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

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

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烧火,屋外要铺灰,

要进行种种仪式以送走家鬼,上章天曹祈求断绝死者殃祸家人。

诸如此类的例子,都不近人情,是儒雅君子的罪人,应当对此进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