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于灌木。”《传》云:“灌
木,丛木也。”此乃《尔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丛
生曰灌。”《尔雅》末章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
也。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丛聚”之“丛”,而古“丛”
字似宀取字,近世儒生,因改为“宀取”,解云:“木之冣高长
者。”案:众家《尔雅》及解《诗》无言此者,唯周续之《毛
诗注》,音为徂会反,刘昌宗《诗注》,音为在公反,
又祖会反:皆为穿凿,失《尔雅》训也。
“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
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
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
《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
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
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
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
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
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
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
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
所,益成可笑。
《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
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
炅、夏侯该,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而《李蜀
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
南方以晋家渡江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
读,故不见也。
《礼·王制》云:“裸股肱。”郑注云:“谓衣出其
臂胫。”今书皆作“擐甲”之“擐”。国子博士萧该
云:“‘擐’当作‘’,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
‘出臂’之义。”案《字林),萧读是,徐爰音“患”,非
也。
《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
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
显子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肎”。梁元帝尝
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
‘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
“肎”。
《汉书·王莽赞》云:“紫**声,馀分闺位。盖
谓非玄黄之色,不中律吕之音也。近有学士,名问
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鸢髆虎视,而复紫**声。”
亦为误矣。
简“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隶书,似杞、宋之
“宋”,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旁应
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
“筴”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
“悉”字,误而为“述”,作“姤”字,误而为“姤”。裴、徐、
邹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妬”。既尔,则
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
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
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虙”字从
“虍”,“宓”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误以
“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误更立名耳。何以验
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
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
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南伏生,
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
为“宓”,较可知矣。
《太史公记》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
删《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