姤”,裴骃、徐邈、邹诞生
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用“妬”字给“姤”字注音。既
然这样,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
“虎”字注音吗?
张揖说:“虙,就是现在所说的伏羲氏。”孟康《汉书》古文
注也说:“虙,就是现在的伏。”而皇甫谧却说:“伏羲,有人也称
之为宓羲。”我查阅了各种经书、史书、纬书以及占验之书,就没
有宓羲这个称号。虙字从“虍”,宓字从“宀”,下面部分都是
“必”,后代人传抄,就误把虙写成了宓,而皇甫谧的《帝王世
纪》据此又另外立了一个名称。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孔子的学生
虙子贱担任单父的长官,他就是虙羲氏的后代,俗字也写作
“宓”,有的又在宓下加个“山”。现在兖州永昌郡城,就是过去单
父的地盘,东门有一个“子贱碑”,是汉代竖立的,那上面就说:
“济南人伏生,就是子贱的后人。”由此可以知道“虙”与“伏”,
自古以来就是通用字,后人误把“虙”写作“宓”的事实,就明
显可知了。
《史记》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後。”这是节取《战国策》中
的文字。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鸡中之主。從,牛
子。”这样看来,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牛後的“後”
字应当作“從”字,世俗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姓,
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伎痒,
不能无出言。’”按:所谓伎痒,就是怀有那种技艺很想表现,内
心像痒一样难耐。因此,潘岳的《射雉赋》也说:“徒心烦而伎痒。”
现在的《史记》“伎痒”二字都写作“徘徊”,或者写作“徬徨不
能无出言”,这是因为世俗在传抄时致误了。
《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妒媚,以
至灭国。”另外,《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妬媚之诛。”这
两个“媚”字都应当作“媢”字,媢也就是妬,这个字的含义见
于《礼记》、《三苍》。况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
后妬媢。”王充《论衡》说:“妬夫媢妇生,则忿怒斗讼。”更可明
白“媢”是“妬”的别名。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怀疑
贲赫,所以不能说成“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