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字作“阵”字。
《诗经》说:“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毛诗传》解释说:“灌
木。就是丛木。”这是《尔雅》上面的解释文字,所以李巡的注释
就是:“树木丛生叫灌。”《尔雅》的末章又说:“树木族生就是灌。”
“族”也是丛聚的意思。所以江南地区《诗经》古本中“灌”字都
写作丛聚的“丛”字,而古丛字像“宀取”字,近代的学者就将它
改成了“宀取”字,并解释说:“就是树木中最高大的。”按:各家
研究《尔雅》和解释《诗经》的都没有这样说过,只有周续之的
《毛诗注》,对这个字的注音是徂会反,刘昌宗《诗注》对这个字
的注音是在公反,又注为祖会反:都是牵强附会的,违背了《尔
雅》的解释。
“也”是语尾及语助词,文籍中都能见到它的。河北的经、传,
全都删减了这个字,这中间有的也字是不能没有的,至于像“伯
也执殳”,“於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
《诗》毛传说的:“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像
这类例子,如果删去这个“也”字,就完全成了残缺的句子。
《诗》说:“青青子衿。”毛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
按:古时候,斜领下连到衣衿,所以把领叫做衿。孙炎、郭璞注
解的《尔雅》,曹大家注解的《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
下的《诗》版本,既然没有“也”字,各位学者就荒谬地解释说:
“青衿,青领,这是衣服中两处地方的名称,都用青色作装饰。”用
来解释“青青”二字,这个差错就大了!还有那些盲从世俗流行
之学的人,听说经传中常常须用“也”字,就按自己的意思加上
去,往往加得不是地方,就更加可笑了。
《易经》有蜀才作注的本子,江南的学士,竟然不知道蜀才是
什么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也不谈他的姓名,写作:“王弼
后人。”谢炅、夏侯该都是读了数千卷书的人,他俩都怀疑这人是
谯周;而《蜀李书》(一名《汉之书》)上说:“这人姓范,名长生,
自称蜀才。”在南方,因为晋朝渡江之后,北方的传记,都被指为
伪书,人们不重视阅读它们,所以没见到这段文字。
《礼记·王制》说:“裸股肱。”郑玄的注释说:“衣出其臂
胫。”现在的人把“”字都写成擐甲的“擐”字。国子博士萧该
说:“擐应当作,读音是‘宣’,擐是表示穿着的字,没有露出
手臂的含义。”依照《字林》,萧该的读音是正确的,徐爰认为此
字读音作“患”,是不对的。
《汉书》说:“田肎贺上。”江南的版本都把“肎”写作“宵”
字。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特别精研班固的《汉书》,梁代称他
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
书》时,读作“田肎”。梁元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回答说:
“这没有什么含义可求,只是因为我家里传下的旧本中,用雌黄把
‘宵’字改成了‘肎’字。”梁元帝也没办法难住他。我到江北时,
看见那里的版本就写作“肎”。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声,馀分闰位。”意思大致是说
(王莽)不是玄黄正色,不合符律吕正音。最近有位学士,名声很
高,竟然说:“王莽的长相不但是老鹰的肩膀、老虎的目光,而且
还是紫色的皮肤、青蛙的嗓音。”这可弄错了。
简策的“策”字,是“竹”下面放一个“朿”,后代的隶书,
写得就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下竟放一个
“夾”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该是“朿”,现在也写成“夾”一
样。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就是以“筴为正字,以
“策”作读音,完全弄颠倒了。《史记》又在写“悉”字时,误写
成“述”,在写“妬”字时,误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