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辞第十八
夫九州之人①,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
齐言之传②,《离骚》目楚词之经③,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
著《方言》④,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⑤。
逮郑玄注《六经》⑥,高诱解《吕览》、《淮南》⑦,许慎造《说文》⑧,刘
熹制《释名》⑨,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⑩。而古语与今殊别,其
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
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
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
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
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钅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
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
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
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
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
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
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
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
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
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
“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
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
“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
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
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
《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
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
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
古语之不可用者。玙墦,鲁之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
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衹”之“祇”。江陵陷
没,此音被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
也。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
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
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
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
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之美称,古
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
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
“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
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
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
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