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第32章 三字经1

第32章 三字经1

《三字经》

第一部分宣扬孔孟唯心主义先验论,从认识论上欺骗儿童,从小接受先验的“性善说”的说教,培养符合地主阶级人性的奴才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译文\\]

人刚生下来,天性就是善的。

人的这种善性本来是差不多的,

后来由于习染不同而差别就大了。

如果不进行教育,先天的善性就变了。

[注释\\]

性本善:就是孟轲的“性善说”,是唯心主义的先验

论。其基本观点是:“善”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孟轲认

为,同情心、***、恭敬心、分别是非的心,“人皆有

之”;他还认为,仁、义、礼、智也是人性所固有的,“恻

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

“礼”,“是非之心”就是“智”,这就是人天生的善性。但在

奴隶社会,仁、义、礼、智又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标准,

所以“性善说”是孟轲复辟奴隶制度的反动政治主张——仁

政的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以奴隶主地主教子的黑

标本,诱骗儿童努力学

习儒术,为封建统治效

[原文\\]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

古时孟轲的母亲,为了教子,几次选择邻居。

儿子(孟轲)逃学,孟母就把织布

机上的杼折断以教育他。

燕山的窦禹钧,深得教子的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一个个都当

官出了名。

儿子养了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少年人不学习,是不对的,

小时候不学习,老了有什么作为

呢?

玉石不经过雕刻,不能成为器皿;

人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义。

[注释\\]

(1)昔孟母,择邻处:传说孟轲的母亲为了教子,曾

三次搬迁。最初,孟家住在一个坟地旁,孟轲就学着做丧

事;后来和一个屠夫做邻居,孟轲就模仿宰牛杀羊;只得

又迁到一所私学的旁边,孟轲跟着那些不耕而食的儒者学

习应对进退的礼节,孟母非常高兴,便定居下来。这就是

封建文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孟母三迁教子。

(2)断机杼:杼,装在机梭上的筘子。传说,有一次

孟轲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杼折

断,用来训斥儿子读书不能中断。

第三部分向儿童灌输“三纲五常”

等封建礼教的思想,使

之符合封建地主阶级的

统治标准和道德准则

[原文\\]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