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可惜也。
——选自《耻躬堂文集》
【译文】
少年人要时常保持一种融融春意、勃勃生机。有如植物从地上茁壮成长需要雨露的滋润、和风的吹拂一样,不必人工的雕饰,自会枝荣叶茂。
如今有些少年,往往情感不足而智巧有余,四处发泄,根基浅薄,一心为己,假意待人,辗转仿效,各干各的,有了过失,互不知情,遇到患难,互不救援,有作为的时机随着岁月消逝,终于成为一个孤立无援,无所作为的人。本来可以成长为千年的大树,却只开了一次花就枯萎,好可惜啊!
张英诫子少时勤读书
【原文】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古《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如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且更可异者
,幼龄入学之时,其父师必令其读《诗》《书》《易》《左传》《礼记》,西汉八家文;及十八九,作制义,应科举时,便束之高阁,全不温习。此何异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途人乞浆乎?且幼年之所以读经书,本为壮年扩充才能,驱驾古人,使不寒俭,如畜钱待用者然。乃不知寻味其义蕴,而弁髦弃之,岂不大相剌缪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我所已读者,决不可轻弃,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毋贪多,毋贪名,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选自《聪训斋语》卷二
【译文】
大凡二十岁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后所读的书完全不一样。幼年智力尚未开发,天真纯朴,但所读的书,虽久不温习,日后偶尔提起,也还可背出几行来。假如壮年所读之书,一个月后就忘了,一定不能持久记住。古代《六经》中秦汉的文章,词语古奥难懂,必须幼年时读,壮年后虽加倍下功夫,最终还是会在理解方面受到影响。八岁到二十岁,中间岁月不多,哪能荒弃或不抓紧时间读书呢。在这段时间里时尚文章固然不可不读,但也须选择那些典雅醇正,道理纯正,辞意通畅,可经历二三十年后还站得住脚的文章来读。那些昙花一现,浅陋无见识,怪僻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能花费宝贵的时间去读呢。不如读《左传》《国语》一两篇,以及两汉的经典文章数篇,可以终身受用。但令人奇怪的是,人幼年入学时候,他的老师必让他读《诗》《书》《易》《左传》《礼记》,西汉八家文;到十八九岁,写应考文章去应科举时,便把以前读的种种文章束之高阁,都不温习了。这种情况就像衣服里有珠宝,却不知探取,而向路人乞讨求助一样。况且,幼年所读经书,本来就是为壮年扩充才能,追赶古人打下基础,使自己不孤陋寡闻,这就像储钱备用一样。但人们竟不知寻求它的深意,而把它当成无用之物来蔑弃,这岂不是大错特错,我希望你们把以前已读过的经书,看作珍贵的东西,一月之内,一定要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是读不完的,对已经读过的,更不能轻易舍弃,得尺就是尺,得寸就是寸,不贪多,不贪名,读一篇,就须背诵出来,然后想通它的含义,而选用自如,这样,才气自然能得到发挥。如果虽曾读过一本书,却不能说出里面的词句,可称是画饼充饥;虽能说出里面的词句,而不能运用,可称是食物不消化;二者同样造成腹中空空。你们在这方面,应该猛然清醒。
李光地诫子弟时时思考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