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百家姓、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三字经 > 第41章 三字经10

第41章 三字经10

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辨论,则浚心愈深,着心愈牢矣。近代前辇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今日学者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己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选自《榕村全集》

【译文】

“你的口不断地吟诵《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手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关于纪事的著作,必须提炼书中的要义,关于议论的文章,必须探索其中的精华;读书不能知足,要讲求效益,不论大小问题,都要紧抓不放,点起灯烛,夜以继日;持之以恒,劳苦用心地奋斗终年。”(韩愈《进学解》中的话)这是韩文公自己讲述他读书的事情,他的要诀就是前面所说“纪事”、“纂言”两句。平常读书,看过念过,总不如动手写过的效果好。因为手一动,心就必然随着动起来,即使阅读吟诵二十遍,还不如抄写提要的功效大。比方要写提要,阅读就不能不仔细;要提炼要义,思考就不能不精深。如果能够进一步讲究异同,剖析是非,而记下自己的疑点,加上自己的辨别论断,那么用心越深,记忆就越加牢固。近代的前辈,他们当秀才时,都有经书、讲义和《纲鉴》、《性理》等书的摘要,这还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规矩,大概也就是他们自习时的经验,并不是要流传后世吧!今天的读书人已不再讲究这些了。那些以书、说、史、论等形式刊载流传的文章,乃是求名获利,不是与自己学习有关,结果也就没有什么心得。有的人写完文章了事,可它的内容却令人费解难记,对此一定要引以为戒,切不可仿效!

陆陇其诫子欲速而不精

【原文】

我虽在京,深以汝读书为念。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傲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

读书必以精熟为贵,我前见汝读《诗经》、《礼记》,皆不能成诵。圣贤经传与滥时文不同,岂可如此草草读过!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能不间断,则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方做举业,虽不能不看时文,然时文只当将数十篇看其规矩格式,不必将十分全力尽用于此。若读经读古文,此是根本工夫,根本有得,则时文亦自然长进。

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将圣贤有用之书为本,而勿但知有时文。要循序渐进,而勿欲速。要体贴到自身上,而勿徒视为取功名之具。能念吾言,虽隔三千里,犹对面也,慎毋忽之。

——选自《三鱼堂文集》

【译文】

我虽然在京城,还经常惦念着你读书的情况。不是要你读书谋求富贵,实际上要你读书明白圣贤道理,避免成为一个庸俗的人。读书做人,不是两码事。把所读的书,句句联系自己,细心体会,就是做人的法则,这样,才叫做会读书的人。如果自己不去理解,那么读书归读书,做人归做人,只能算做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

读书一定要以精熟为贵重,我从前看到你读《诗经》、《礼记》,都不能背诵。圣贤经传不同于应时文章,怎么可以这样草率阅读?这都是要求快速而不能精熟的缘故。要求快速是读书第一大毛病,本领只能在坚韧而精密的过程中获取,而不在于快速。能经常不断,那一天所读的书虽然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实。如果时刻都想快速,那么随时都在养成草率的习惯,这是一辈子都不能成功的。刚做学问,虽然不能不看应时文章,但是应时文章只要掌握几十篇的习惯格式,不必把全部精力用在这上面。如果读经典读古文,这便是根本的本领。根本有所得益,那么应时文章也自然会有长进。

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把圣贤、有用的书为根本,而不能只是知道应时文章;要循序渐进,不要快速;要联系自己细心体会,而不只看做求取功名的一种工具。能想到我的话,虽远隔千山万水犹如在跟前,小心,不可忽视它!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